上世紀二十年代,武陵山區活動著一股農民武裝,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出沒於龍泉江流域的山洞野地。他們有著嚴密的組織結構,頭領都帶有“蓮花王”、“齊天大聖”、“趙子龍”等封號。他們身上畫下許多神秘的符號,自稱刀槍不入。他們有時與“彎二”(巫兵)對壘,有時屢挫前來圍剿的部隊,成為割據二十多個縣,擁眾數十萬,鼎盛二十年的隊伍。後來一股力量參加了紅軍,成為紅軍隊伍中的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就是威震渝鄂湘黔的“百丈神兵”。
龍泉江上遊有一片原生態林園,林木蔥鬱,洞穴遍布,環境清幽,鳥猴活躍。沿龍泉江上行兩百餘公裏,便到了玉山市的龍泉鎮。龍泉鎮西北角就是百丈山,山上就是百丈坑。此山後來才改為龍泉山。龍泉江圍繞著百丈山繞了大半個園圈,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百丈神兵”就以這裏為根據地。
百丈坑有上中下三層,三個入口相距不遠,分布在龍泉山東麓龍泉江的西岸。上坑位於百丈山大大坪上,常年雲霄繚繞,神秘莫測,多為鳥獸出沒之地。
下坑為龍王洞,臨江岸較近,入口處有七八間房屋大的地穴,穴底能聽到有暗流自中坑而來。地穴內石壁上有一個白色鍾乳石像,愉似一樽端莊坐著的觀音神像,她的左右有兩具黃色小石柱,恰似觀世音身邊的小仙。自古以來,每逢觀音菩薩生日,焚香拜佛者,登高遊賞者,絡繹不絕。
中坑為蓮花洞,規模較大,坑外林木繁茂,在一白石璘璘的峭壁之腰有一石徑可進入坑內,入坑後下一斜坡,即進入一個可容萬餘人的大廳。廳內鍾乳五彩斑斕,有的潔白無暇,有的黑如墨玉,有的綠似翡翠。頂部好似無數玲瓏剔透,精美華麗的燈具,琳琅滿目。過了廳堂,迎麵有兩條路徑,右為旱路,直達“蓮花王”正殿。左為水道,涉水可到“齊天大聖”殿堂。
走旱路穿過一小洞,洞穴逐漸敞開。幾根雕龍描鳳的大柱倚牆而立。石鍾石英鍾鼓懸掛兩邊,擊之悅耳。許多不可名狀的鍾乳,相綴其間。通過一條曲徑小巷,另一大廳矗立著金字塔般的兩座雄山,憑著燈光的投射,虛空繁星飛舞,滿堂金光閃爍,使人眼花繚亂,妙趣迷人,故有“金山”、“銀山”之稱,凡入洞者無不陶醉,朝入晚出,留連往返,夜間在出洞口觀賞龍泉鎮上的燈火。故有“滿目琳琅懸四壁,半城燈火照三更”的意境。
由水路,潺潺溪澗,忽寬忽窄,時而緩緩流淌,時而繞岩湍流。時而積水為潭,時而陡然跌下,發出悅耳的咚咚聲。在這明淨清澈的溪流裏,沙礫璀璨晶瑩,貝殼閃閃。銀蝦集群劃動,銀魚悠然遨遊。這裏的魚奇特有趣,體大頭小,眼紅,鱗細,透明。溪流頓逝,洞穴緊收,匍匐一程,別是一個洞天。一溪流波蕩漾,幾處積潭耀眼,天生的石桌石椅,安置有緒,金樽銀盞,“瓊漿”四溢,迎客入座,任你賞評。再前往,猶如登上富家閨樓,一側床掛珠簾,一側珠寶堆砌,好似一個妙齡閨女正在妝台巧扮。
就是在這個美麗的蓮花洞中,爆發了“神兵運動”。相傳此坑內曾開過一道金光閃閃的蓮花,伴隨著蓮花仙子就來到了這裏,蓮花仙子經常為百丈老百姓降妖除魔,深受百姓愛戴,百丈老百姓為了紀念和供奉她,於是就在蓮花洞內大廳修建了一座仙子廟,塑上蓮花仙子神像,以便朝聖。
二十世紀初,百丈山蓮花洞大大坪百丈寺主事方達,借蓮花仙子之神靈設壇宣講,廣招香客。百丈土家人、清秀才冉九靈因勤奮讀書而積勞成疾,久治不愈,便上百丈寺求神治病,竟奇跡般地好了。於是冉九靈倡導信士弟子集資五萬吊錢,擴建百丈寺,更名為百靈宮,自封為“蓮花王”,供奉蓮花仙子為神。此後冉九靈到處開壇,發展會眾,一個神權中心在百丈蓮花洞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