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從荀子《勸學》中的這句話,我們已經知道了古人對踏實做事的讚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要想做事成功,首先要有做事踏實的感覺,這裏包含一個人另外一個重要的品德——責任感。做事沒有責任心,心就不可能踏實;不踏實,事情就不會做得完美。大凡成功者,都具有由強烈的責任心引致的踏實特性。
踏實的感覺來自敬業
踏實工作,是一種無限源泉的力量。如果你不明白踏實工作的魔力,我們不妨用儲蓄的例子來說明:你從一分錢開始攢起來,每天攢下來的錢都是前一天的一倍,這樣計算下去,12天的時候,你將是一個不打折扣的千萬富翁,13天的時候,你的資產可以超過任何一個一個國家的國民產值。雖然這隻是一個小小算術題,如果運用到生活中,每天踏實工作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我想什麼成功對於你來說,都是可以實現的。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有踏實做事的感覺?首先從敬業開始。
不踏實工作的人,往往是一些不敬業的人,這些人根本達不到“折迭”自己人生的境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人的職責是保衛祖國,教師的職責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職責是生產合格的產品……社會上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職責也有所差異,但不同的位置對每個人卻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你要踏踏實實的去工作。
踏實工作是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了。什麼是踏實?有人說,每天按時上班下班就是踏實;有人說,不鬧事、不違紀盡職盡責幹活就是踏實;有人說,做好領導交辦的事情就是踏實;還有人說,完成份內的工作就是踏實。這些回答僅僅從概念上說都不錯,但對個人來說,最好的踏實感覺來自敬業。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是最不愛用那些“頂尖”人才。這到底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種“頂尖”人才往往自負甚高,容易抱怨環境,抱怨職務、待遇與自己的才能不相稱。持這種態度的人,往往對工作缺乏踏實的感覺和工作熱忱,幹起工作來不會出色,他們有的那點真正才能也發揮不出來。而能力僅僅及這類人70%的人,能力雖然不夠高,但往往沒有一流人才的傲氣,工作踏實、肯幹,反而能夠為公司出大力。因此,鬆下對公司雇用到能力隻能打70分的中等人才,不僅不急不氣,反而說這是“公司的福氣”。鬆下本人就認為自己也不是“一流”人才,給自己打的分數也隻是70分,但是他的態度分,肯定比那些“一流”人才高得多。
正如美國西北大學理事會主席兼心理學博士史各特所說的:“決定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態度比能力更重要。”
前不久,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到韓國考察,在一家麵粉加工廠他聽到了這樣一個數字:這家工廠每天加工小麥1500噸,隻需要66個工人。劉總一算,人家的勞動生產率比咱們的高出幾十倍。就在隨行的人不斷誇讚韓國人的管理水平高的同時,劉永行又得到了另一個信息:韓國人曾在中國內蒙古辦過一家麵粉加工廠,由韓國人來管理,日加工小麥隻有250噸,卻雇傭了155人,勞動生產率比韓國的企業低10多倍,後來這個廠子效益太差難以為繼,主辦商無奈地將其關閉了。
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中國那個廠就要雇傭那麼多人呢?韓國人給我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做事不踏實,做事不到位。
做事不踏實,點出了我們做事效率低下的病根。本來應當踏踏實實的做到十分,你做到八分、九分,而每個人低那麼一點點,體現在一個企業、一個社會,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差距。劉永行考察完後,感慨的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踏實的把事情做足十分,那麼就等於個人的成功;如果整個企業都這樣,我相信我們的員工就能拿十倍於現在的工資。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工作都再改進一點,做足十一分,盡到十二分的責任,我們不就能趕上歐美了嗎?”
所以,踏實的感覺來自於敬業。
要有一顆踏實進取的心
踏實做事是每一個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也是他們在行為上的要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用一顆踏實進取的心來麵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是否用踏實的做事態度來處理問題、解決矛盾,不僅反映著一個人的追求,也決定著事物的不同結果。
巴西著名足球明星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上大紅大紫,成為世界著名球王,已踢進1000個球以後,記者又問他同樣的問題時,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在事業上大凡有所建樹的人都同貝利一樣有著一顆踏實進取的心和不斷努力的精神。
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死的時候是91歲。在90歲高齡時,他拿起顏色和畫筆開始畫一幅新的畫時,對世界上的事物好象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樣。年輕人總是在探索新鮮事物,探索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他們熱心於試驗,歡迎新鮮事物。他們不安於現狀,朝氣勃勃,從不滿足。老年人總是怕變化,他們知道自己什麼最拿手,寧願把過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製,也不冒失敗的風險。畢加索90歲時,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憑著一顆踏實進取的心,勤勞做事的態度,尋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現手法來運用他的藝術材料。這就是畢加索偉大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