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理想與實現(1 / 3)

回憶少年時代的理想

每年春天歲月更新之際,年年都會有的感覺就會再次湧上我的心頭。我已經這麼大歲數了啊,數著年齡,跟二三十年前相比,想一想自己進步了多少。然而想來想去,隻有很多讓自己覺得慚愧的事。青年時代的理想,很多都被所謂的現實粉碎了,不過跟年齡比起來,也不是沒理由相信自己懷有較多的理想。

我三十六歲去德國觀光的時候,曾在柏林待過數周。那時我去見了一位文人,問了他很多文學上的東西,後來話鋒轉移到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身上,我們討論了兩者的性格以及文采和對後世的影響,當時我問了那位文人一些相關的問題。

嘉來勒(Garlyle)以前讚賞歌德的時候說過,青年一般有憧憬席勒疏遠歌德的傾向,但如果到了三十歲,思想稍微成熟,多少也能明白人生的一些道理,這時就會承認歌德的偉大,舍棄席勒的孩子氣。我現在已經三十多接近四十了,但如果問二人的作品我更喜歡讀誰的,我還是會選擇席勒。這是否證明我還是很幼稚呢?我跟他坦言我經常自我懷疑。那位文人安慰我說:“你不用擔心,德國人中也有很多人直到今天還很推崇席勒,也有不少人稱讚在思想方麵他比歌德強很多。喜歡讀席勒作品的人,比起說他們思想不成熟,毋寧說剛好證明了他們理想遠大、品行高尚。”

我這樣說,可能有人會覺得新渡戶這個家夥在用委婉的語言遮掩自己的不足,暗自得意。但坦白說,近來我尊崇歌德的念頭比十年前強烈了。我崇拜歌德的念頭變強,如果用剛才提到的那位文人的話來說可能會受到指責,說我變得世俗了,理想的希望漸漸變弱了。我在此說的話會不會受到指責不是問題,但我討厭自己當一個偽君子,所以雖然有點離題,我還是作了前麵注解性的陳述。

再回到正題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世俗化的危險,所以我相信,努力保持少年時代描摹的理想,是讓自己逐年成熟的內心麵目一新的最好的方法。

在美國,讓我印象深刻的美國人的理想

不久前,我去美國的時候見到了很多名人,那是一些可以稱為該國思想界領導人的人。接觸那樣的人物,使我有機會管窺美國的思想,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他們的思想所產生的力量。

在綽號是所謂的拜金的物質性美國,國民陷入奢侈浪費的弊病的傾向卻相對很小。換言之,他們一方麵積累了億萬財富,但卻並不安於現狀,而是努力想要得到更多,想要完成超越富貴的事業的氣概與精力,這是這個國家值得讚許的一麵。

我們的同胞基本上都很貧窮,也不知道富貴的誘惑力。窮人批評有錢人,很多情況下都有失公允。我認為如果自己有了錢,就能理解有錢人的心理作用以及他們麵對的誘惑。但在我國,稍微有點錢的人,基本都會想該用來幹些什麼。他們做的事跟美國的有錢人比,可以說,美國人確實有日本人現在沒有的思想。

最珍貴的青年時代的理想

動搖世界的是思想。暴力能暫時興國,也能亡國。產業能興國,也能讓國家頹廢。文藝能讓國家勃興,也能讓國家耽於懦弱。但如果思想上弄錯了方向,就會陷入極端。不管是武力、學術上的力量,還是藝術的力量,如果沒有健全的思想走在前端作為指導,就很難理解國家、社會、個人是為什麼而存在的。

雖然籠統地稱為思想,但不知道世上的欲望,即名譽、富貴等,純潔無瑕的青年時代所產生的理想其實是最珍貴的,所以我想隨著歲月強化年輕時的思想。某英國文豪曾說過:“偉大的人物,都有成熟的頭腦和年輕的心。”就是說,即使是大人物,也要不失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