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信給其弟曾國荃,囑勸其將來遇有機緣,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曾國藩叫他弟弟認真回憶一下湘軍攻陷天京後是如何渡過一次次政治危機的。湘軍進了天京城後,大肆洗劫,城內金銀財寶,其弟曾國荃搶的最多。左宗棠等人據此曾上奏彈劾曾國藩兄弟吞沒財寶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國藩很知趣,進城後,怕功高震主,樹大招風,急辦了三件事:一是蓋貢院,當年就舉行分試,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北京的閑散旗兵南來駐防,並發給全餉;三是裁撤湘軍4萬人,以示自己並不是在謀取權勢。這三件事一辦,立即緩和了多方麵矛盾,原來準備彈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彈劾了,清廷也隻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很長了,難免沾染上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將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曾國藩想以此來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無意擁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於清廷的衛士。曾國藩的考慮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雖然請求遣散湘軍,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說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將有貪權戀棧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確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裏,那麼會產生多方麵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以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也有可能被許多湘軍將領奉為領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實,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之後,清廷就準備解決曾國藩的問題。因為他擁有朝廷不能調動的那麼強大的一支軍隊,清廷是一個潛在危險。清廷的大臣們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辦法去解決,不僅湘軍保不住,曾國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曾國藩的主動請求,正中統治者們的下懷,於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軍。由於這個問題是曾國藩主動提出來的,因此在對待曾國藩個人時,仍然委任他為清政府的兩江總督之職。這其實也正是曾國藩自己要達到的目的,他的屈與不爭換來了更多的利益。在中國的曆史上,曾國藩也是最著名的善於運用水道智謀的高手之一。
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蔭下享受寧靜的生活”。嗣後,即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製,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麼,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心懷和一位將帥崇高品格的風範。1782年,美國獨立戰爭已結束,勝利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君主製,“登基”做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王”。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回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