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海邊經常會發現,當水的力量弱小時,它隻是靜靜的一圈一圈的水波,風平浪靜,波瀾不驚;一直到等到力量足夠強大時,才會變成驚濤駭浪,聲勢駭人,波濤的衝擊力強大無比。這是水道以靜待嘩的謀略。

水是最善於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

以靜待嘩、以逸待勞實際上是如何掌握主動權,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的藝術,它所體現的,是以柔克剛,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運用之妙在於在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情勢下牢牢抓住中心控製權,支配局勢的發展變化,既能靜觀其變。又能不失時機地主動出擊。

如此說來,以靜待嘩之謀當然不僅僅用於軍事鬥爭,舉凡政治風雲、經濟跌宕、生意算計、股市觀望、期貨投資、棋局廝殺,乃至日常生活謀劃,隻要以簡馭繁,沉著應變,就能做到以靜待嘩、以逸待勞,百戰不殆。

【引子】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情,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孫武《孫子·軍爭篇》

孫子說: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挫傷它的士氣,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軍隊初戰的時候,士氣比較旺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逐漸怠惰,到了後期,士卒就會氣竭思歸。善於用兵的人,必然避開敵人旺盛的士氣,當敵人疲於奔命時再出擊,這就是從士氣上壓倒敵人的辦法;嚴整自己的軍隊,等待敵人發生混亂,用自己的從容冷靜,等待敵人的急躁不安,這就是從心理上製服敵人的辦法;用接近陣地的軍隊迎擊遠道而來的敵人,用休整好的部隊攻擊疲憊不堪的敵軍,用飽食的士兵來對付饑餓的敵人,這就是在實力上戰勝敵人的辦法。不去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去攻擊陣容嚴整、實力雄厚的敵軍,這是掌握因敵而變的方法。

【原理】

以靜待嘩是暫且忍耐,靜待時機,要用調動、控製、消耗或拖垮敵人的辦法來消滅敵人,而不采取直接進攻的方式。等到敵人的勢力損耗,則不需使用武力;敵方剛強之勢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會增強。

凡是先到戰場等待敵人的,就會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所以在戰爭中要學習水道以靜待嘩的謀略,事先養精蓄銳,做好充分準備,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以靜待嘩”一計的要旨,就是要用少的控製多的;用不變的對付變化的;用小變化應付大變化;用靜的控製動的;用小最活動對付大量活動;用關鍵性的東西去對付非關鍵性的東西。簡單地說,就是以少製多、以小製大、以靜製動。

在兩軍對壘時,逸者勝,勞者敗。所以,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使敵勞,使己逸,這是掌握作戰主動權、伺機殲敵的法寶。

以靜待嘩之計有三種含義:

(1)養精蓄銳。足夠的兵力是殲敵的必要條件。在自己的兵力尚不足以擊敗敵人時,要盡量避免與敵直接交戰,在退守中擴充力量,一旦抓住有利時機,便英勇出擊。

(2)疲敵勞敵,在敵人力量比較強大、氣勢比較凶猛之時,為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應采取誘敵深入、疲敵勞敵的戰術,使敵人體力疲憊、士氣低落,再後發製人,一舉破敵。

(3)等待時機。時機不成熟時要善於等待時機,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虛於應付、慢火煎魚、故意拖延等辦法與敵人巧妙周旋,時機一到,轉守為攻,一鼓作氣消滅敵人。時機不成熟不動如山嶽,時機一到動如脫兔。

商場如戰場,同樣可以使用這種計謀。當所麵對的敵方力量強大,那麼就應盡量避免與之正麵對抗,免得兩敗俱傷。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像孫子所說的那樣:以靜待嘩,以逸待勞,尋找機會攻擊敵方在其他方麵的薄弱點,把強敵分散,調開來打,定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故事】

以靜待嘩——曹劌進兵待三鼓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進攻魯國。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拚一死戰。

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曹劌,準備去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爭。有人勸曹劌說:“國家大事,有當大官的操心,您何必去插手呢?”

曹劌說:“當大官的目光短淺,未必有好辦法。眼著國家危急,哪能不管呢?”說完,他一直到宮門前求見魯莊公。魯莊公正在為沒有個謀士發愁,聽說曹劌求見,連忙把他請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