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必須遵守的說話辦事規則順其自然,尊重規律辦事(1 / 3)

在人們日常說話辦事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規則,有明規則,也有潛規則,雖然沒有人強迫你遵守它,但你一旦違背,會令你說話辦事的效果大打折扣。當然,對於這些規則也不能不問“黑白”照單全收,也有一個如何取舍的問題:有的話該這麼說,有的事該那麼做。從一定程度上說,對某些規則的取與舍,決定著一個人說話辦事的水平。

我們每一個人辦事,都想求得一個圓滿的結果。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成事須有條件,須順應客觀規律,一味去強求,隻會適得其反。

兩千多年前,老子告訴我們,辦事須順其自然,順應客觀規律,亂來不得。所謂順其自然,就是要順時而動,依勢而動;就是要冷靜行事,相機行事。需要等待時便等待,需要行動時便行動,而且行必果斷,行必迅速。以前有人提倡“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這種想法近乎一廂情願。在許多情況下,沒有條件,想上其實也上不了,硬上則往往碰得“頭破血流”。因為事物遵循其規律發展的自然過程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孟子說:“我們厭惡使用聰明,就是因為聰明容易陷於穿鑿附會。假若聰明人像大禹治水,使水循著正常的渠道運行,就不必厭惡聰明了。大禹治水,就是行其所無為,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假若聰明人也能行其所無為,不違反自然之理而努力實行,那他的聰明也就不小了。”

孟子這裏說順其自然,一是說要順應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辦事,二是說要依憑客觀條件和情勢辦事。從行事有為的情況看,順應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往往就能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違逆了客觀規律,往往天時、地利、人和全失。比如治水。因為水能流,總往下流,所以我們就可以或堵或導,以使它更好地流。人類學會治水以後,大體上都采取堵、導結合的方法:修堤築壩,該堵則堵;疏浚河道,當導則導。堵和導都是為了讓水好好地流,馴服地流。如果像上古鯀那樣,隻是一味地去堵,人類今天是什麼狀況?很難想象。這就是順其自然。

俗話說:“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末與本相對,尾與頭相反。末大、尾大相對而言,乃是本小、頭小也。它違反了常規,如逆轉來,就形成了喧賓奪主的悖論現象。如果一件事或一個事物處於次要地位的、從屬地位的部分超出了居於主要地位的、支配地位的部分,那麼該事物就要發生質的變化,變成其他事物了。

圍繞這一主題,還有一個典故:

楚靈王派公子棄疾滅掉蔡國後,想封棄疾為蔡公,心裏未決,便與上大夫申無宇商議怎麼辦。

申無宇答曰:“‘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關於此事,還是大王您自己決定吧。若要臣表態,那我就給您講一個故事吧:從前,鄭莊公建成櫟城後,派子元去防守。子元去後,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其勢力越來越大。到了鄭昭公時代,子元的勢力能夠鉗製王室,逼得昭公連‘公’字也稱不起了。有這麼一種說法:不能同時把五個身份高貴的人置於遠方,也不能同時把五個身份低賤的人留在朝廷。不能讓血親到外界去,也不能讓外臣進入朝廷機要處。這是治國安邦的好方法。大王您不依這個道理辦事,竟想讓棄疾戍守在外,而使鄭丹為臣居於朝內,這將招致大禍呀!請大王明察!”

靈王認為申無宇說得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接著他又問道:“國內築大城是好事,還是壞事?”

申無宇回答:“鄭昭公因築櫟城而被殺,宋子遊為建亳城而被誅,齊無知因渠城被害,衛獻公卻因蒲城而遭放逐。櫟、亳、渠、蒲都是大城,甚至與國都相等。這好比大樹一樣,當樹枝的末梢過大時,樹幹就不堪其累而折斷,又如動物一樣,其尾太粗,超過了頭部,它就無法搖動、撣轉。因此,敦請君主再慎重斟酌。”

申無宇以他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的辯才,深入淺出、有理有據、立論環環相扣的答案,簡直無懈可擊,不怕靈王不聽。申無宇給靈王提供的答案,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辦事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頭腦發熱盲目地去辦事,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還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注重實際,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我們在生活中要麵對的事情很多,處理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因事製宜才能把事情辦好。

你能不能成功,重要的一點是看你會不會辦事。除非你本人確實是個獨具天賦的藝術家或運動員,否則想不通過辦事就能問鼎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情有難易之分、大小之別。有的事情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就要去辦,有的事情和自己關係不大則可辦可不辦。如果你覺得自己對即將要辦的事情無法辦到,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如果你覺得自己對即將要辦的事情把握不大,就要小心謹慎,亦步亦趨;如果你覺得自己即將要辦的事情可以辦到,就要放開手腳去辦。因事製宜,才能把事情辦好。

(1)自吹自擂等於自取滅亡

辦事時千萬不要過於自信,更不可吹牛。過於自信、吹牛,結局隻能是失敗,隻能是自己遭殃。元末有個士人王同喜歡說大話,尤其愛談論軍事,一談到軍事必定推崇孫武和吳起。遇元末大亂,張士誠在姑蘇稱王,跟朱元璋爭天下。決戰前,王同拜見張士誠說:“我看,現在地理形勢沒有比姑蘇更便利的,但是你占據姑蘇卻不能稱霸天下,原因在於將領無能。現在你手下的將領,都是本領低下的人,打仗都不懂兵法,如同老鼠打架一樣。大王如果能讓我做將軍,便可取得中原,對付小小的敵人(指朱元璋)怎麼可能不贏呢?”張士誠認為他說得很對,就讓他做了將軍,聽任他去招募兵員,並命令主管糧草的官員給他充足的給養,不要計較多少。決戰開始後,朱元璋手下的李文忠攻破杭州城,王同原本沒有本領,先前和張士誠說的都是大話,根本沒有把握能戰勝敵軍。為了自身的安全,王同偷偷溜掉了。幾天後,王同被搜了出來,被綁到軍營外殺了,他臨死前還誇口:“我擅長孫武、吳起的兵法。”真叫人哭笑不得!

(2)自己辦不到的事就如實相告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遇到別人請求我們給他辦事,對於這類事,你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能力幫別人把事情辦成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要當場拒絕掉,並這樣回應他:“對不起,您托我辦的事我實在無能為力,為了不耽誤您的時間,我看您不如找別人幫一下忙?”你能這樣說,就表明你是負責任的人,是會辦事的人。如果你為顧及麵子,爽快地答應幫人去辦,還允諾一定辦成功,那麼當你實際去辦,碰到了許多困難,而憑你的能力根本無法解決時,你可就沒有麵子了。

因此,辦不到的事情不妨如實相告,這樣對人對己都好。

(3)不要充當管閑事的角色

就管事者而言,大體有兩種思想。一是隻要是自己願意管的都不是多餘的,二是君子成人之美。兩者都是從自己的願望出發,判斷何事該管與否。辦事,除了自己私事完全歸自己管之外,涉及他人的所有事,都要視被管對方的要求而定。人家需要你去參與策劃或從中斡旋或錦上添花時,你就該伸出友誼的雙手,獻出你的智慧。而隻是為了小集團的利益,無辜地傷害第三者,那就堅決不要管。再有,不管你心腸多熱,態度多誠懇,但如果對方不需要你管,那麼,你的行為也就等同於管閑事了。

管了不該管的事,對方不但不會領情,在他看來還會認為你多管閑事,瞎逞能。到頭來你吃力不討好,白受氣一場,何必呢?

敬重別人,滿足他人的心理需求

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那麼,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如何順應這種心理需求,做到尊重別人呢?

(1)從“心理”上尊重別人

我們在心理上必須牢記“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這一信條,不以位高自居、自足、自傲。隻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別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別人的行動。

(2)把握角色、知己知彼

把握角色是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包括知己和知彼兩方麵。所謂知己就是要善於根據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換角色,否則就難免造成不尊重人的場麵。比如你是一個領導,在單位裏嚴肅認真是必要的。但如果你回到家對嬌妻愛子再擺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架勢,妻子兒女就會認為你缺乏人情味,不尊重他們對夫愛父愛的需求。所謂知彼,就是要了解對方的年齡、身份、語言習慣等。假如對方是位年長者,而你是個青年人,在稱呼上要禮貌,在語氣上要委婉,在語速上要和緩,在話題上要“投其所好”,這些都體現了對長者的尊重,必然能贏得對方的讚賞。

(3)搞清背景再開口

如果在交際過程中能考慮對方的背景,不觸及對方的隱秘;如果在別人交談時沒有弄清別人話題的前提,不突然插嘴;如果在談話過程中不讓自己的話帶有更多的隱含前提,特別是錯誤前提,就是對別人的尊重。麵對矮人卻大談“矬子”、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而又“牛頭不對馬嘴”地亂發議論、人家明明是自學成才卻偏問“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這些都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4)注意你的態度

在與人交往中,你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將體現出你對別人尊重的程度。比如注意傾聽別人的談話、謙虛待人、禮貌待人、實事求是地評論人或事,都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5)區分不同場合

場合不僅可以提供話題,誘發談興,還能為你尊重別人提供機會。例如,在嚴肅的會場不要說笑打鬧,否則就是對領導的不尊重。在朋友的結婚喜宴上應該談些喜慶的、吉利的話題;如果你總談些令人掃興的話,就是對朋友的不尊重。即使朋友嘴裏不說,心裏也早已宣布你是“不受歡迎的人了。”

(6)處事禮為先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禮儀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人品,還能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贏得別人的好感。在社交場合,男方將女方的手握得太緊、時間太長,是對女方的不尊重,會給人以輕佻之嫌;參加朋友的婚禮而蓬頭垢麵、不修邊幅,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朋友的不尊重;和異性朋友靠得過近,甚至湊到對方耳邊“竊竊私語”,是對對方的不尊重;站著與別人交談而腳不停地“啪啪”打地,會使人感覺你已“不耐煩”;與朋友特別是長輩、上級、新朋友坐著交談而大蹺“二郎腿”,甚至抖腿,在對方看來,這是輕佻的表現、傲慢的外露,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7)守時體現尊重

如果你要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就應當準時赴約,不可姍姍來遲,否則讓那麼多同學等你自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8)不打斷別人的談興

這點也體現在多方麵。例如,對對方的話題保持濃厚的興趣,注意選擇雙方都熟悉又都感興趣的話題,在對方談興未盡時不隨便轉移話題,以及結束話題時有所暗示、留有餘地等都是尊重別人的體現。

(9)交談時別惹人難堪

問答在交談過程中是很常見的,但如何問卻大有學問,因為問不好會造成難堪的場麵,傷害別人的自尊。比如問話時應注意把握時機,別人正談得火熱,你突然一問打斷別人的交談,是不尊重別人;別人在某方麵忌諱很深,你卻不管不顧偏要追問,也是不尊重對方的表現;等等。

懂得尊重別人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品格,簡單的道理就是: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把握分寸,為自己留有餘地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我們在社會中與人交往,不必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全部都說出來。

一個社交高手在說話中很懂得為自己留餘地,你一定會認為他們很圓滑世故、為人不誠實。

其實說話前先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對方不是一個可以深談的人,那麼最好還是少說為妙。

科學史上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裏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示自己的雄心壯誌,說:“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便問他:“那麼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將“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詰他了。

詞用對了,修飾程度不同,說起來分寸就不一樣。如“好”一詞,可以修飾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這些比較級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沒聽天氣預報,即使聽了,明天還沒到,便不可以說:“明天一定會下雨。”一個人的文章寫得一般,客氣地說也隻能是“還好”,怎麼能說“非常好”呢?

好的修飾詞使意思表達完整,恰到好處;過於誇張或過於縮小的修飾詞,則會與客觀實際相衝突,陷入兩難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說《羅亭》中,皮卡索夫與羅亭有一段對話:

羅:妙極了!那麼照您這樣說,就沒有什麼信念之類的東西了?

皮:沒有,根本不存在。

羅:您就是這樣確信的嗎?

皮:對。

羅:那麼,您怎麼能說沒有信念這種東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個。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個“根本”,把話說絕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一定要多用“可能”、“也許”、“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義的詞,使自己的判斷留有餘地。

有些人講話,常常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也不讓他人有講話的機會,所以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滿。其實,話語不在多少,隻要恰到好處地說到“點上”即可,說多了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話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多,而事實上往往可能相反,所以俗語說:“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在人際溝通中,說話切記不要旁若無人,滔滔不絕地講個不停,應該給人留餘地,讓別人也有講話的機會,這才是智者所為。

不揭人短,多給別人留麵子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所謂臉,就是人的自尊。人若沒有自尊,那便無藥可救了。沒有自尊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失去的,一種是叫人給傷害的。對前一種人,我們可做的努力或許很少,但後一種情況我們卻要千萬注意,切不可隨便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比如,有些人由於工作上能力較差,時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給人添麻煩,於是一個單位的各個部門都不想要他,似乎沒有地方肯接納他。有的領導便會對別人說:“他要是能走,我磕頭都來不及!”這種話便是傷人自尊心的。

事實上,即使是在工作場所中被視為無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與自尊心。他或許看似低能,卻在某一方麵潛藏著特長;也許,他一無所長,但他卻也因此比別人更勤奮賣力。偌大一個單位,總該有適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應對他抱嫌棄的態度。

有的人本身並不低能,但因為做錯了事,也會引得某些人說出傷人自尊心的話來。比如:“你是什麼東西?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嗎?”或者說:“你這種家夥,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話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鬧。

調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強的人,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會盡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後於人。明智的人要保護他人的自尊心,還要想方設法維護他人的名譽及人格尊嚴。比如,注重禮貌,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人與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適當的褒獎,讓他們有榮譽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損傷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屬於局部的,就是說,被傷害者的自尊心並未完全失去,他還能感覺到自己受了傷害,這樣他就必然記住傷害他的人,對之產生反感、厭憎乃至仇恨。

如果這個人是他的領導的話,他要麼積極地謀劃調離本單位,要麼便采取“不合作態度”。隻要是你說的話,你下的指示,他都不會盡心盡力、甘心情願地去辦。這樣,怎麼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類傷害是全部的,就是說,被傷害者已經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覺不到什麼叫自尊心受傷害。他自暴自棄,自甘下流,什麼烏七八糟的事都幹。到頭來,他本人是一事無成,工作必然也大受影響。

傷人自尊心是辦事大忌,隻有懂得充分地尊重別人,讓別人心情愉快,人家才能真心實意地與你一起做事。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會受邀參加某專業團體的雜誌年終評審工作,這工作雖然報酬不多,但卻是一項難得的榮譽,很多人想參加卻找不到門路,也有人隻參加過一兩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問他為何年年有此殊榮,他在臨近退休、不再參與此項工作後才公開其中的秘訣。

他說,他的專業眼光並不是關鍵,他的職位也不是重點,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請,是因為他很會給人留麵子。他說,他在公開的評審會議上一定要把握一個原則:多稱讚、鼓勵而少批評,但會議結束後,他會找雜誌的編輯人員,私底下告訴他們編輯上存在的缺點。因此雖然雜誌有先後名次,但每個人都保住了麵子,也就因為他顧慮到別人的麵子,承辦該項業務的人員和各雜誌的編輯人員,都很尊敬他、喜歡他,當然也就年年找他當評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