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無懼
誰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都想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他人的賞識。但是,要想得到肯定和重視並不是無條件的,關鍵是看你有沒有能力,也就是說,你得有讓別人重視你的資本和理由。
曾經有一個人很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憤憤地對朋友說:“我的老板一點也不把我放在眼裏,在他那裏我得不到重視。改天我要對他拍桌子,然後辭職。”
“你對於那家貿易公司完全清楚了嗎?對於他們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搞通了嗎?”他的朋友反問。
“沒有!”
“我建議你好好地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連怎麼排除複印機的小故障都學會,然後辭職不幹。”他的朋友建議,“你把他們的公司當成免費學習的地方,什麼東西都搞通了之後,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
那人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從此便默記偷學,甚至下班之後,還留在辦公室研究寫商業文書的方法。
一年之後,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說:“你現在大概多半都學會了,可以準備拍桌子不幹了!”
“可是我發現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著說,“當初你的老板不重視你,是因為你的能力不足,卻又不努力學習;爾後你痛下苦功,擔當重任,當然會令他對你刮目相看。隻知抱怨老板,卻不反省自己的能力,這是人們常犯的毛病啊!”
讓別人重視你的最好做法,就是用真本領武裝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要靠自己的實力去實現。任何其他的途徑都是短暫和虛幻的。
朱雅的學習成績挺好,畢業後卻屢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她覺得自己得不到別人的肯定,為此而傷心絕望。
懷著極度的痛苦,朱雅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
正當她即將被海水淹沒的時候,一位老人救起了朱雅。老人問她為什麼要走絕路。
朱雅說:“我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有人重視我,所以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朱雅看然後對她說:
“如果我請你把這粒沙子從沙堆裏撿起來,你覺得容易嗎?”
“這根本不可能!”朱雅低頭看了一下說。
“那麼,你能把一粒珍珠從沙堆裏撿出來嗎?”
“當然能!”
“那你就應該明白自己的境遇了吧!你要認識到,現在你自己還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別人立即承認你。如果要別人承認,那你就要想辦法使自己變成一顆珍珠才行。”朱雅低頭沉思,半晌無語。
隻有珍珠才能自然地把自己和普通石頭區別開來。你要得到重視,要出人頭地,必須要有出類拔萃的資本才行,這樣才算找到了讓別人重視自己的關鍵。
許振超曾是青島港一名普通的橋吊司機,他憑借苦學、苦練、苦鑽,練就了一身絕活兒,成為數萬人的港口裏響口當口當的技術“大拿”,進而成為聞名全國的英雄人物。
許振超的“無聲響操作”,偌大的集裝箱放入鐵做的船上或車中,居然做到了鐵碰鐵,不出響聲,這是許振超的一門“絕活”,其實他所以創造了這種操作方法,是因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裝箱、船舶的磨損,尤其是降低橋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證明,它是最科學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島港老港區承運了一批經青島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劇毒危險品,這個貨種特別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發惡性事故。當時,鐵道部有關領導和船東、貨主都趕到了碼頭。為確保安全,碼頭、鐵路專線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員。泰然自若的許振超和他的隊友們,在關鍵時候把“絕活”亮出來了,隻用了一個半小時,40個集裝箱被悄然無聲地從船上卸下,又一聲不響地裝上火車。麵對這輕鬆如“行雲流水”般的作業,緊張了許久的船主、貨主們迸發出了歡呼。
許振超是位創新的探索者,他的認識很樸素:我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絕活兒”。這些“絕活”可以使我成為一名能工巧匠,這是時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憑借著這樣的一種信念,許振超的“技術口袋”裏的“絕活”越來越多了。
在企業改製過程中,不少人下崗,其中不乏中專、大專學曆者,而許振超以一個初中生的學曆,硬是靠關鍵時刻能打硬仗的絕活兒成為了一個大型企業的員工楷模。
所以,要想爭一口氣,就必須勤學苦練,培養自己的才能,壯大自己的實力,隻有這樣你才能獲得別人的重視和肯定。
提升自己的能力
能力,在越來越現實的這個社會被放置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必要去提升我們自己的能力。
一位台灣學者曾指出,成功=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
在公式中,能力居於第一位。在工作生涯想要出人頭地,除了具備一般知識和能力外,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才是製勝的關鍵。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要重視終身學習與專業技能。至於學曆、文憑隻是美麗的外表。
現在冷僻、熱門的行業變化速度非常快,五年前炙手可熱的職業,五年後可能風光不再。“摔不破的金飯碗”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產業外移等外在因素而變得岌岌不保。內在、外在環境的劇變,對企業經營的考驗是殘酷的。世界在變,經濟在變,企業組織在變,工作也在變。因此,人們選熱門行業,或是找個大企業,捧著好飯碗過一輩子的就業模式,正在逐步瓦解。
台灣學者將未來工作所麵臨的衝擊,歸納為以下七點:
(1)工業或製造業的就業人數減少,而服務業和資訊業的工作機會增多。
(2)人力需求結構以高、低兩階層人才為主,大量文書工作被電腦取代,形成兩極化現象。
(3)技術及職業變動快速,失業將是一個長久存在的問題。
(4)個人轉業的次數增加,未來的世界將是個學習的社會。
(5)就業市場需要具有廣博知識及技術基礎的專業人員。
(6)研究發展的工作將日趨重要。
(7)更多婦女將進入就業市場。
外在世界變化如此快速,新的工作、新的專業人才,正以等比速度增加,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1)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
分工越來越細,要在專業領域內有專精的事項,而其他人無法取而代之的。例如:心理輔導人員專業領域內可以專精的方向很多,包括婚姻輔導、家庭治療、遊戲治療、生涯輔導、認知治療、行為療法,以及美國最新的砂遊治療。細分下去,以生涯輔導為例,可以因對象區分為兒童、大中專學生、職業的上班族等而有所不同;或是以性別而區分為男性生涯規劃及女性生涯規劃;或是為企業組織設計全體員工的生涯輔導方案。麵對不同對象因個人的專長、經驗、興趣等而有專業上的區別,不僅輔導人員如此,工程師、律師、會計師等職業更是逐漸走向個別化、專業化的時代。不可能某位律師可以處理所有的法律問題,各司其職的專門律師事務所亦將取代綜合律師事務所。
(2)增加工作的附加價值。
在工作條件要求方麵,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由過去的學曆至上,轉變為經驗與能力至上。除專業技能外,個人還須具備管理能力。工作的附加價值在於你可以扮演多重角色。比方說:你可以是工程師,同時也是管理者。你不僅可以獨立做研發的工程工作,你也能夠負責整個部門的進度與績效。這就是所謂“一人多用”、“全方位的磨練”。
(3)充實基本技能。
例如電腦操作與使用以及外語能力。適應全球國際化與中國加入WTO的趨勢,缺乏外語能力,就像是啞巴、瞎子或聾子,對外國的資訊無法有效地吸收、學習。至於電腦,現在的日常生活已經與電腦緊密結合,息息相關,互聯網大幅縮小了地球村的範圍,所以電腦知識已成為重要的常識與技能。家庭主婦可以運用電腦購物,文書編輯可以在電腦操作,而且電腦已逐漸普及於各行各業。
未來是實力掛帥、能力導向。終生學習不是口號,是趨勢。未來所需的專業知識,其範圍、領域以及投入程度,完全要依據你對自己的了解、對行業的認識以及最後所定的生涯目標來決定。具備基本技能、增加工作附加價值、強化專業知識,以便應對21世紀的需求,便能開創美好的未來。
21世紀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毫無疑問,我們的社會正在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工業化社會裏,也許你具備了簡單的閱讀和算術能力,具備了幾種生產技能,就可以生存了。而在信息化社會,層出不窮的“創新企業”,卻需要與之匹配的“創新教育”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什麼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呢?就是既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基本勞動技能,又有“特性、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多才多藝、全麵發展的人。簡言之,就是需要具備綜合能力的人。
21世紀的社會,有許多新的知識有待人們去學習和掌握。誰掌握了新知識,誰就開辟了新領域,解決了新課題,從而成為成功者。未來學者認為,21世紀將是科學技術向更高、更新、更尖、更精方向發展的時代,人類將進一步認識自然,開辟新能源,征服癌症、艾滋病等困擾人類的疾病。科技化社會將給人們帶來更豐富的物質財富,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更大的方便。但是,人們在享受著高科技恩惠的同時,也會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森林毀滅、土地沙化、汙染嚴重、酸雨肆虐、溫室效應、臭氧危機、礦藏耗竭、淡水缺乏、放射性物質、動植物物種的滅絕等,都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幸福與安全。而這一切對有誌於探索和攻克這些難題的人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和挑戰。無疑,誰攻克了難題,誰就是當之無愧的成功者。而這種成功者靠什麼攻克難題呢?當然最主要的是知識。因此,知識在21世紀的成功中具有前所未有的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各項體製的健全,以往那種“痞子發財”的現象,正在逐步弱化,失業下崗者也大多是知識水平較低者,而知識先富階層正在逐步崛起,幹部隊伍知識化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種趨勢在上世紀末已經開始出現,以後隻會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