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時候就是要直言不諱
在人際交往中,有時候,你應該直言不諱,也就是用直截了當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理性分析來觸動對方,使對方在冷靜、全麵而深刻地思考問題之後接受你的觀點。
說話是一門藝術。過分直言會顯得生硬,甚至會令對方尷尬,讓人無法接受。因此,直言不諱需要講究技巧,其中最關鍵的是要真實可信、有的放矢。
最好事先充分把握對方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態及其所麵臨的行為選擇,做到對症下藥。針對其思想行為傾向來說明、陳述利害得失,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行辯證分析,為對方提供全麵的、充分的證據或理由,同時要注意加強證據的嚴密邏輯性,引導對方做出與說理目的相應的選擇。
曆任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代重臣的耶律楚材不僅是一位卓有建樹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名很會揣度別人心理、善用巧言說服對方的交際高手。
公元1232年,窩闊台汗派大將速不台率領蒙古大軍攻打金國首都上京,遭到金軍頑強抵抗。按照蒙古軍慣例,凡攻打一座城市遇到對方抵抗時,攻克後就要屠城,即殺盡全城軍民,徹底毀掉此城。
第二年,速不台報告窩闊台汗:上京即將攻下,他將依照慣例屠城。當時剛任蒙古汗國中書令(相當於丞相)的耶律楚材聞訊大驚,為保全古城,挽救城中百姓的生命,他急忙趕往宮中,力諫窩闊台汗:“我們蒙古大軍浴血奮戰幾十年,還不是為了要土地和百姓?如果殺盡百姓,僅得土地又有何用?”
窩闊台汗聽後怦然心動,但還是下不了廢除屠城舊例的決心。
耶律楚材見窩闊台汗舉棋不定,便又奏道:“上京城裏集中了中原的能工巧匠和各類珍寶,一旦屠城,這些無價之寶將蕩然無存!”
窩闊台汗聽到這裏,再也坐不安穩,便立即下令廢除沿襲已久的屠城舊例。這樣,耶律楚材這寥寥數語不僅保全了上京城裏140多萬軍民的生命,而且由於廢除了屠城的舊製,後來也使更多人的生命免受殺戮。
在特定的情況下,你就是應該直言不諱,但要注意技巧,否則就會讓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你也就無法達到自己說話的目的了。
2.說“硬話”以硬製硬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會碰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這時候,就應該說“硬話”,以硬製硬,針鋒相對,毫不妥協。說“硬話”的目的在於向對方表明自己敢於鬥爭的勇氣和決心。在很多場合,隻有說“硬話”才能在氣勢和心理上征服對方,打擊對方囂張的氣焰。
說“硬話”,首先就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或勝過對方。
說“硬”話主要不是去批駁對方論點的錯誤、指責對方的可笑或荒謬,而是用與其言論相類、相對或相反的論點去智取對方。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寸土不讓,占據至高點,這樣就能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威震對方。例如有一次孫中山先生在訪友途中,遇到一位賣假藥的郎中,該人自詡藥丹神效。路人圍觀如堵,中山先生恐人受騙,當眾揭發他的藥足以害人,眾皆嘩然。
這江湖客見對方不過是個年輕學生,居然敢來挑釁,極為憤怒,隨手撿起一塊石頭,凶狠地對他說:“你不信,我將你的腳當場打斷,再為你整好。”
其時,中山先生身著藍布寬袖長衫,反背雙手,右手拿著半截甘蔗,一時急中生智,將它藏入袖內,舉起來對準江湖客說:“這有什麼稀奇,看我先一槍打碎你的腦袋,再來將你整好。”對方一聽,真被唬住了,他搞不清中山先生的底細,信以為真,一時驚惶失措,經眾人勸解而罷。
有些習慣了高高在上的人,對別人說話總是傲慢無禮。在和這種人打交道時,應該采用比較強硬的態度和嚴厲的言辭,才能使對方有所收斂,維護自己的尊嚴。
有些人說話嘴硬,但因為自己也知道事沒做在理上,說話自然也氣短,隻是強詞奪理而已,這時候隻要你義正詞嚴、針鋒相對,保準他退避三舍。
20個世紀20年代初,馮玉祥將軍任陝西督軍,一天,美國亞洲古物調查團的安德裏和一位英國人高士林私自到終南山打獵,打死了兩條珍貴的野牛。他們洋洋自得,回到西安來見馮督軍。
馮督軍在帳篷內會見他們。他們十分得意地述說了行獵的收獲,以為馮督軍會讚賞他們的槍法。隻見馮督軍聽著聽著眉頭就皺了起來。馮督軍問:“你們到終南山打獵,曾和誰打過招呼?你們領到許可證沒有?”
這兩位洋人驕橫慣了,居然不把馮督軍放在眼裏,他們十分傲慢地說:“我們打的是無主野牛,所以不用通知任何人!”
馮督軍一聽,更加生氣,慷慨激憤地駁斥他們說:“終南山是陝西的轄地,野牛是我國領土內的東西,怎麼會是無主的呢?你們不通知地方官府,私自行獵,這是違法的行為,你們知道嗎?”
他們不服,辯解說:“我們此次到陝西,貴國外交部發給的護照上,明明寫著準許攜帶獵槍字樣,可見,我們行獵已蒙貴國政府的允許,怎麼會是私自行獵呢?”
馮督軍立即反問:“準許你們攜帶獵槍,就是準許你們行獵嗎?若是準許你們攜帶手槍,那你們豈不是要在中國境內隨意殺人!”
美國人安德裏自知理屈,便沉默不言,而英國人高士林仍狡辯說:“我在中國已經15年,所到的地方從來沒有不準許行獵的!再說,中國的法律也沒有不準行獵的條文。”
“中國法律上沒有不準外國人行獵的條文,難道又具有準許外國人打獵的條文嗎?”馮玉祥慷慨激昂地質問道:“你15年前沒有遇到過官府禁止你行獵,那是他們睡著了。現在我們陝西的地方官,沒有睡著。我負有國家人民交托的保土維權之任,我就非禁止不可!”
在馮玉祥將軍慷慨激昂的正義麵前,兩個外國人無言以對,隻好低頭認罪,並請求饒恕他們,以後再也不重犯。
有些時候,有的人因為有某種權勢或優勢便居高臨下,盛氣淩人,甚至以某種邪惡的手段踐踏人間公理和社會公德,對付這種事也一樣要義正詞嚴,當堂斷喝。因為不管壞人怎麼壞,在公理和道德麵前他們也會有所畏縮的。這就叫邪不壓正。
當今社會也有一些不知深淺的人,好在公眾場合聚眾鬧事,一方麵侮辱人格,一方麵尋釁滋事,對於這種人也要毫不客氣,予以痛擊。
在你洞明對方故意耍弄手腕欲尋釁挑事時,就可抓住要害,先發製人,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這不啻於給對方以“當頭棒喝”,給他一個下馬威,製服對方,從而避免衝撞的發生或升級。
總之,隻要你站在正義的一方,大可不必怕這怕那不敢說話,而是應大膽地說清事實,擺明道理,讓他氣短、讓他理虧,最後讓他服輸認錯。
說“硬話”一定要注意分清場合,因人因事而異。切忌感情用事,不講策略,盲目行事。
3.學會有技巧地說“不”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麵臨許多外來的請求或要求,其中,有一些,是我們願意並且有能力接受的;而對於那些超出我們能力的不合理的請求或要求,我們不得不加以拒絕。事實上,任何人都無法做到有求必應。因此,學會有技巧地說“不”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巧妙地拒絕別人,首先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要顧及對方的自尊,給對方留台階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如果一開始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使對方不安的心情急劇加速,失去平衡,引起強烈的反感,從而產生不良後果。因此,不宜一開口就說“不行”,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先說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了那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當拒絕別人時,不但要考慮到對方可能產生的反應,還要注意準確恰當地措辭。比如你拒聘某人時,如果悉數羅列他的缺點,會十分傷害他的自尊心。倒可以先稱讚他的優點,然後再指出缺點,說明不得不這樣處置的理由,對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2)降低對方對你的期望
大凡來求辦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決這個問題,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地說,對你抱有期望越高,越是難以拒絕。在拒絕要求時,倘若多講自己的長處,或過分誇耀自己,就會在無意中抬高了對方的期望,增大了拒絕的難度。如果適當地講一講自己的短處,就降低了對方的期望,在此基礎上,抓住適當的機會多講別人的長處,就能把對方的求助目標自然地轉移過去。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絕者因得到一個更好的歸宿,由意外的成功所產生的愉快和欣慰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與煩惱。
(3)盡量使你的話溫柔緩和
當你想拒絕對方時,可以連連發出敬語,使對方產生“可能被拒絕”的預感,形成對方對於“不”的心理準備。
談判中拒絕對方,一定要講究策略。婉轉地拒絕,對方會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絕,對方則會產生不滿,甚至懷恨、仇視你。所以,一定要記住,拒絕對方,盡量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要讓對方明白,你的拒絕是出於不得已,並且感到很抱歉、很遺憾。盡量使你的拒絕溫柔而緩和。
(4)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處境
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事求別人幫忙時,總是希望別人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卻往往不考慮給他人帶來的麻煩和風險。如果實事求是地講清利害關係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把對方也拉進來,共同承擔風險,即讓對方設身處地去判斷,這樣會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棄自己的要求。例如有個熟人想請長假外出經商,來找大夫開個肝炎的病曆和報告單。對此作假行為醫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經查實要嚴肅處理。於是大夫就婉轉地把自己的難處講給他聽,最後他說:“我一時沒想那麼多,經你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這個辦法不行。”由於共擔可能出現的風險,對方就能由己及人地去想問題,體諒別人的難處。
在人際交往中,隻要還有一線希望達到目的,誰也不願意輕易地接受拒絕;究其原因是心理作用。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在拒絕別人的要求時,鐵一樣的事實擺在眼前,無論怎樣堅持意見的人,也不能不放棄自己的要求。如某人為了及時掌握市場銷售,想在家裏安個電話,於是找郵局的一個朋友幫忙。可是此君的地段並無號。但任憑朋友如何解釋,求人者都不相信。無奈後者就把他帶到郵電局電話科查看後,此君才確信無疑。這樣也就不會怨天尤人,諒解了拒絕者的苦衷。
(5)盡量使自己爭取主動,站在有利的位置上
不管怎麼說,拒絕別人的要求總是被動的。因為很難預料是誰,在什麼時候、會提出什麼要求,而且對方的要求一經提出,又總得當麵有所答複。但在有些情況下,去登門謝絕,就可以使對方產生感恩心理,爭取到一點主動權。在醫院工作的某君有一次出差回來,朋友送給他一張便條,原來是朋友的父親患心髒病想住院治療,請他幫忙雲雲。於是某君晚上就專門去朋友家,跟他說明床位早已住滿的情況。朋友說:“本應我再來找你,卻讓你跑這麼遠的路,很過意不去。看來是沒辦法了,否則你不會來登門謝絕。”登門謝絕有三個好處:①以滿腔的熱情暖住對方的心,拒絕了也不至於使雙方感到冷落;②表示願意為對方效微薄之力,既肯不辭辛勞地登門,可見拒絕是出於力不從心,從而得到了理解;③變被動為主動,以求助的方式請求對方接受拒絕,是出自尊重,不會傷害對方的感情。特別是對長輩提出的要求,如不能接受,采取登門謝絕的做法是再好不過的。
(6)自己態度一定要真誠
拒絕總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無非是為了減輕雙方,特別是對方的心理負擔,並非玩弄“技巧”來捉弄對方。特別是領導、師長拒絕下級、晚輩的要求,不能盛氣淩人,要以同情的態度、關切的口吻講述理由,使之心服。在結束交談時,要熱情握手、熱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絕,也可能為將來的重新握手、更深層次的交際播下希望的種子呢!
拒絕的時間,一般是早拒比晚拒好,因為及早拒絕,可以讓對方抓住時機爭取別的出路。無目的的拖拉,是對人不負責的態度。至於地點,拒絕時一般把對方請到自己辦公室來為好。如果在公共場所,宜小不宜大,宜暗淡不宜明亮。為了避免明光的直接接觸,兩人的座位也以斜對麵或並肩座為宜。合適的時機也很重要,不宜在眾人的場合拒絕。
其實,拒絕人的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以下幾種僅供參考。
(1)誘導對方自我否定
羅斯福當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擔任要職。一天,一位朋友問起有關海軍的情況,事涉保密的內容。羅斯福靈機一動,裝模作樣地向四下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羅斯福接著說:“你能我也能。”
(2)推托、拖延
這種方法是指可用時間來拖延,也可用某人不在自己無法決定來推托。如某賓館開一個時裝展示會,請了著名模特表演,入場券價位較高。當地的朋友都來向主事人要票,他隻好回答:“很遺憾,這次入場券全部掌握在外方老板手中。”
(3)先同意後拒絕
有時對方提出的要求並非無理取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條件限製又無法予以滿足,可以先表示理解與同情,然後再婉言拒絕。如一家公司的經理對另一家工廠的廠長說:“我們兩家搞個聯營,你看怎樣?”對方答:“這個設想不錯,隻是目前條件還不成熟。”這樣,既拒絕了對方又留下了後路。
(4)避實就虛
避開實質性的問題,故意用模棱兩可的語言做出具有彈性的回答,既無懈可擊,又達到在要害問題上拒絕做出回答的目的。如中國奧運代表團到達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比賽地時,外國記者紛紛問團長李夢華:“中國能拿幾塊金牌?”“中國能超過韓國嗎?”李答:“10月2日以後,你們肯定能知道。”記者又問:“中國新華社曾預測能拿到11塊金牌,你認為有把握嗎?”李又巧妙地回答:“中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記者怎樣想,就可以怎樣寫!”
拒絕別人總是會令對方失望的。直接對他人說“不行”、“我做不到”之類的拒絕的話,對方一定會心生不快和反感,甚至會懷恨在心。相反,誠懇而有技巧地拒絕對方不僅能夠得到對方的諒解,還能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4.用“軟語”打動人心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活中,有些人吃軟不吃硬。對這類人,要用“軟語”去打動他,因為你的“軟語”很有可能觸及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17歲的孤女在她寡母的支持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級珠寶店當售貨員的工作,還是暫時試用。新年快到了,店裏的工作特別忙,姑娘幹得很帶勁,因為她聽經理對別人說有留下她的意思。
這天她來到店裏上班,把櫃台裏的戒指拿出來整理。她瞥見那邊櫃台來了一位30歲左右的顧客,他幾乎是這不幸時代貧民的縮影:一臉的憤怒,襤褸的衣衫訴說著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種不可企及的、貪婪的眼睛盯著那些高級首飾。
“叮鈴鈴!”電話鈴響了,姑娘急著去接電話,一不小心,把一個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絕倫的鑽石戒指落到地下。她慌忙四處尋找,撿起了其中的五枚,可是第六枚戒指呢?怎麼也找不著,姑娘急得出了一身汗。這時,她看到那個30歲左右的男子正向門口走去,頓時,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兒。當男子的手將要觸及門柄時,姑娘柔聲叫道:
“對不起,先生!”
那男子轉過身來,兩人相視無言足足有一分鍾。“什麼事?”他問,臉上的肌肉在抽搐。“什麼事?”他再次問道。
“先生,這是我第一回工作,現在找個事做很難,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說。
男子久久地審視著她,終於,一絲柔和的微笑浮現在他的臉上,“是的,的確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會在這裏幹得不錯。”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給她:“我可以為你祝福嗎?”
姑娘也立刻伸出手,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聲音說:“也祝你好運!”
他轉過身,慢慢走向門口,姑娘目送著他的身影消失在門外,轉身走向櫃台,把手中握著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處。
這本是一起盜竊案。一般情況下,人們會采用抓住盜竊者的方法追回贓物。但姑娘沒有,她是用可憐的口吻,乞求盜竊者良心的發現,從而避免了一場紛爭。不難想象,如果姑娘一旦聲張,竊者肯定不承認。其結果,不但姑娘要賠償損失,而且她那來之不易的工作也許會因此而丟失。
人們總是習慣於同情弱者,所以,有些時候,適當地向對方“示弱”,說“軟話”,說不定更能打動對方的心靈。
我們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性格倔強或衝動的人,這時,不妨試試以退為進的說話策略。表麵上看,說“軟話”好像是退縮,實際上說“軟話”是另一種形式的進攻,就像拉弓射箭時先要把弓弦往後拉,目的是為了把箭向前射出去。
某山區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修路時,放炮炸石砸斷了一家農戶的梨樹,這棵梨樹是這家農戶的財源,主人揪住支書要他賠。
支書說,秋後一定賠償,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擁而上,把支書好一頓打。村裏的黨員和群眾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開村民會,鬧事的也覺得理屈,準備挨整。
不料,支書竟先做檢討:“老少爺們兒,我還年輕,得大家幫扶。哪個活我安排錯了,哪句話我說得不對,大家擔待,我做檢討。”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
後來鬧事的人找到支書,當麵認了錯:“你是為全村,我是為自家,我錯了!今天你咋說,我咋幹,聽你的。”
支書是很懂得交談之道的。為了幫鄉親們開辟新路,他忍下了個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讓和退縮,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堅強。由此可見,說軟話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以退為進的方法。
在特定的場合,說話有必要軟硬兼施,尤其是麵對一些鋌而走險的危險人物,光說硬話會刺激對方頑抗到底,光說軟話會讓對方覺得你軟弱可欺。這時,軟硬兼施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鋌而走險的人其實也並不想完全斷掉自己的後路,隻要對其曉以利害,就很有可能誘導成功。
1977年8月,克羅地亞人劫持了美國環球公司從紐約拉瓜得機場至芝加哥奧赫本的一架班機,在與機組人員僵持不下之時,飛機兜了一個大圈,越過蒙特利爾、紐芬蘭、沙濃,最終降落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在這裏,法國警察打癟了飛機的輪胎。
飛機停了3天,劫機者同警方僵持不下,法國警方向劫機者發出最後通牒:“喂,夥計們!你們能夠做你們想做的任何事情,但美國警察已到了。如果你們放下武器同他們一塊兒回美國去,你們將會判處不超過2至4年徒刑。這也可能意味著你們也許在10個月左右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