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周恩來果斷地說:“一、鬆江下;二、蘇州下;三、麥根路與北路兵向蘇州退。三條件有一個就決定發動。”
周恩來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如期舉行。
3月21日中午12時,上海總工會頒布總同盟罷工令,80萬工人實行罷工。
周恩來任起義總指揮,趙世炎任副總指揮。他們以3000名工人武裝糾察隊為骨幹組成起義隊伍,依靠廣大群眾的支援,同駐在上海的北洋軍閥直魯軍畢庶澄部和其他軍警約000人展開激戰。全體工人罷工遊行到了街市的中心,向預定地點集合。租界內的工人群眾小時內也到了華界,武裝糾察隊按預定計劃向各警署、各兵營與軍隊駐地行動。
鐵路被截斷,電話局被占領,電報局被占領,電燈斷電,自來水斷水。徒手無武器的群眾也逐漸用奪得的武器武裝起來。警察紛紛脫下製服逃散,大小警署的門前拋出槍械,懸掛白旗。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就這樣,北伐軍不折一兵、不費一彈便進入了上海。
充分信任
“我早聞將軍的大名……”周恩來的信任,對賀龍走上共產主義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想要成功勸說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我們至少要抓住三個要素:信任、邏輯和情感。所謂信任,不隻是要贏得對方的信任,也要充分信任對方。如果你能夠自始至終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信任,那麼你就能成功地說服對方。
賀龍曾經因“兩把菜刀鬧革命”而威震天下。
在大革命時期,賀龍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高舉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旗幟,率部參加北伐戰爭。1926年夏,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時,已成為北伐軍中著名的左派將領。1927年5月他率部參加第二次北伐,在河南西華縣逍遙鎮和臨潁縣小商橋擊敗奉軍。由於戰功卓著,1927年6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
6月26日,賀龍從河南開封班師回到武漢,受到工農商學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中華全國農民協會給賀龍發來賀電,稱他們為“民眾之武力,黨國之幹城”,希望他率領鐵軍打倒罪魁禍首蔣介石,鏟除其私立的反革命中心——南京政府。
對於這樣一位將軍,非常注重軍事的周恩來一直密切關注,時時注意了解他的信息,為說服他走上革命道路做好了準備。
當賀龍率部到達武漢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書記的周恩來正在武漢,他立即將賀龍手下的周逸群召來了解情況。
周逸群彙報說:“賀龍光明磊落,心地坦蕩,是一個堅強、正直、誠實的人。
他雖然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心向共產黨,隨時準備聽從黨的召喚。”
在反共濁流翻滾的時候,周恩來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欣喜,高興地說:“那好!
有這樣一位軍長同情黨,我們就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應當好好地關心和幫助他。你盡快帶我去見他!”
說做就做,6月30日,周恩來在周逸群的陪同下專門到賀龍的軍部拜會賀龍。
周逸群已向賀龍介紹了周恩來的身份,賀龍對周恩來能來訪十分感動,早已在門口滿腔熱情地等待著。
周恩來一見賀龍就滿麵春風地說:“將軍逐鹿中原,勞苦功高,現勝利歸來,恩來表示衷心祝賀!”
這種絲毫不露痕跡的讚美,不像奉承話讓人聽了起雞皮疙瘩,卻又正好說到對方的心坎,實在非常高明。因為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渴望的“評價”,希望別人尤其是自己景仰的人能了解,給予肯定。在這裏,周恩來正是發掘了賀龍心裏的這種“評價需要”,使賀龍覺得周恩來是最了解並信任自己的人。
正因為如此,賀龍聽了周恩來的話後非常激動地說:“謝謝周主任的誇獎,我的工作還搞得不好!你的大名,早已傳遍北伐軍中,我也早就知道了。逸群對你欽佩得很呢!我早就打算去拜望你,不料你屈尊先來了。”
周恩來爽朗地說:“隻要肝膽相照,你來我來不都一樣嗎!我早聞將軍的大名,兩把菜刀起義,憤恨不公,心向人民,威截日輪……我們對你是很欽佩的!”
顯然,激勵別人比低估自己更能顯示一個人的謙虛。肯定別人的光榮史,使別人對你一見如故,在不知不覺中拉近與你的距離,而且還會讓他用行動來感謝你的謙遜和對他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