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論學習(1 / 2)

人與人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的本質是社會地位的不同。

“地”是指土地、位置,引申指領域或區域;“位”由一個“人”字和一個“立”字構成,意思是一個人站的位置。顧名思義,地位是指一個人在他的領域或區域中能不能站得住腳。換言之,地位是人在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位置。它源自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決定人的地位。價值越大,地位越高。價值越少,地位越低。

影響人的價值的因素是多層次、多樣性和多元化的。

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有直接因素,也有間接因素。

但是,決定價值最大化的根本性因素至少有四個:一是知識,二是能力,三是人緣,四是敬業。之所以說是根本性因素,是因為這些因素對人的價值有決定性的貢獻率。換言之,假設人的價值結構為100%,那麼知識占10%,能力占20%,人緣占30%,敬業占40%。而現實並非如此。人的價值結構往往是倒掛的。人們重視知識,渴望能力,卻忽視人緣和敬業,這恰恰是人的價值不能充分體現的根源。

一個人要與別人不一樣,要比別人強,就必須有地位。

有地位就必須有價值。有價值就必須有知識、能力、人緣和敬業。而這些又必須通過學習來獲得。因此,價值決定地位,學習提升價值。人為什麼必須學習,這個道理不言而喻了。

學習是知識交換的過程。

知識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的信息體係。簡單地講,知識是有用的信息。這種有用就是體現在它能夠轉化或創造價值。我們正在從一個知識分子時代進入一個知識社會,知識對人的影響是首要的。

但是,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還不能過分簡單。就知識體係而言,起碼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知識總量,指一個人占有知識的存量。存量越大,知識麵越廣,創造價值的可能性越大。一個人從幼兒園到博士後,從學曆教育到終身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總量的過程。

第二層次是知識質量,指一個人占有知識的品質。品質是知識的核心。品質越高,價值越大。一個人可以沒有高學曆,但不能沒有高品質。有知識不一定是知識分子,真正的知識分子是具有知識質量的人。

第三層次是知識流量,指一個人根據知識需求迅速吸納知識並轉化和輸出知識的過程。知識流量是知識社會的主體,是決定價值的本質要素。

第四層次是知識增量,指一個人把存量直接轉化為價值的機製。在知識增量中,轉化是最重要的。轉化本身就是價值。我們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轉化。

盡管知識是海量的、係統的、分層的,但人對知識的占有和應用卻是有限的、瑣碎的、混濁的。正是如此,才導致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共享不充分,導致知識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人隻有通過知識的交換,才能分享知識分工及其專業化所帶來的好處,這也是知識更新和知識共享的捷徑。

學習力是知識轉化的能力。

能力是知識對工作崗位的依存度,或者說是一個人已有知識與他所從事工作的關聯度。這種關聯度或依存度越高,能力所發揮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具有醫學博士學位的外科醫生,如果他的工作崗位是在醫院做外科手術,那麼他的工作能力可能很強;如果他的工作崗位是在飯店當廚師,那麼他的工作能力則可能很弱。

人的能力是局限的。有能力不一定就是人才。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學的是什麼,而在於他能不能學以致用。

十全十美的人是從來沒有的。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杜拉克在談論人才時說,“所謂樣樣都是,必然一無是處。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也往往突出”。正如一首雜興詩寫的:“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金,渡河不如舟;舍長以避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能力是一種資源。當這種資源不能轉化為資本時,就必然變為成本。

學習力的本質就是把一個人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再把能力生成為人力資本。這種資本就是人才。

人才是需要能力支撐的。這種能力必須以德為先。有德有才者重用,有德無才者可用,有才無德者慎用,無德無才者不用。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