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美大學生論壇給予我們的啟示(1 / 1)

2005年12月份,中央電視台舉辦了中美大學生論壇,在這次活動中,有一個內容是主持人讓中美大學生對人才的20多項能力進行選擇和排序。清華大學一位學生把“領導能力”排在第一位;中國一位企業老總把“德才兼備”作為選擇人才的第一標準;而美國大學生卻把“溝通能力”排在第一位,主持人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中美文化的差異。當主持人問起他們排序的理由時,這位美國大學生說:“人們的行為99%以上存在於溝通之中。”這個回答體現了溝通意識已經成為這位美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領導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良好的溝通能力的反映。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缺乏溝通能力,自己的潛力就不能得以充分發揮。溝通有障礙就會產生心理問題,還怎麼能從生活和工作中享受快樂呢?

這位美國大學生能夠把“溝通”排在所有能力之首,說明他強烈的溝通意識在決定他的思維方式,進而決定他的行為模式。

美國大學生的溝通意識和美國大學加強溝通教育有關。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大學一直比較重視溝通教育。不論是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還是學生的課餘活動,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和技能。1991年一位學者對美國中部地區13個州的908個高等教育學院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565所大學設有溝通專業。其中,560所(占99%)院校開設了至少一門溝通課。最普遍的課程是公共演講,94%的學校都開設了這門課;其次是人際間溝通,占總數的68%。調查還表明,在71%的學校,有些基礎溝通課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而不是隻對主修生。78%的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必修公共演講課。另外的必修課有人際間溝通,包括小組溝通、麵訪、關係處理以及領導技能。

溝通教育已經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此,溝通能力也成為美國大學生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