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事不可緩辦,緩辦夜長夢多,容易出現變數。而緩事亦不可急辦,心急喝不了熱黏粥,欲速則不達。不管辦什麼事都應該掌握行動的火候。
不論辦什麼事,都有一個時機問題。一著主動,則萬事皆宜;一著不慎,則滿盤皆輸。在時機到來時,一定要奪取主動,萬不可徘徊猶豫,當斷即斷,免受其亂,這是成功者敢做敢為的智慧。
漢軍經垓下一役大勝楚軍,在項羽自刎後又勢如破竹,平定了項羽封地內的各處抵抗勢力,爾後把軍隊駐紮在定陶休整。此時獲勝天下已成定局,為了防止韓信的勢力大過自己,大勝之際禍生肘腋,精明的劉邦又一次采用突然襲擊方式,進入韓信軍中,在韓信不防備的情況下,把韓信的兵權收了過來。
劉邦此舉是為了防止軍事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垓下圍剿項羽的戰役,主要是通過韓信指揮的,如此的戰功,自然會贏得各路諸侯們的敬畏。而在戰後,韓信還擁有30萬兵馬。項羽一死,能夠與劉邦決一勝負的就隻剩下韓信一家,而其他的諸侯們都不會對劉邦造成這個威脅,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劉邦又一次收了韓信的兵權,這樣做當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韓信也本應主動這樣做。韓信未這樣做,劉邦就隻好親自做。當然,這樣做的負麵作用在於有可能使韓信心中埋下了不滿的種子,也給韓信最後的造反埋下了禍根。在天下已經基本平定的情況下,精明的政治家必須收回兵權,以防變故。因而從政治上來考慮,劉邦的所作所為起到了保證大局穩定的作用。
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劉邦能夠用非常的手腕,成就非常的大事,所以在當初需要用到韓信的時候,他就極力與韓信保持良好的關係,即使韓信對自己不忠,也能以大局為重,把韓信所要求的東西給予韓信,使韓信對自己忠心耿耿,幫助自己來完成統一大業。而一旦天下已定,四方安平,劉邦就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察覺到韓信有擁兵自重之心,對自己已經構成了一大威脅,而且很難保證韓信不會生成背叛之心。防患於未然,什麼時候都不會是錯的。所以劉邦便在韓信生出反心之前,果斷地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措施。
劉邦先是分封韓信為楚王,這樣便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可以使自己處於一個有利的地位,因為韓信在剛開始的時候,請封齊王的時候,就是打著“暫時代管”的旗號,現在韓信被改封楚王,他自然也沒有什麼話好說。同時韓信齊王的封號被剝奪了,這說明劉邦對於齊地的人民還是不放心。
齊地土地肥沃,民風強悍,把韓信這樣一個善於用兵的人放到兵源充足的齊地,無疑是養虎遺患。劉邦在項羽死後,已將韓信作為自己第一個要防範和打擊的對象。盡管韓信在關鍵時刻未曾背叛,那是情義之必需、君臣之應有,韓信所表露出的種種跡象,皆以借劉邦調兵之機要求封王為開端,引起劉邦反感,自然不會再將他留在齊地。所以,這幾個命令一下達,韓信雖然得到於楚地,卻失去了齊地和兵權,明升暗降可謂得不償失。這樣,韓信如果想反劉邦,起碼需要再次準備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