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對於負責整個海北鎮工業生產的陳大明來說,這幾個月的日子他為了保證這座反射爐的日常運轉忙得不可開交。
反射爐確實是一次工業技術上的大革命,有了反射爐以後海北的工業就不止是上了一個台階,而是上了好幾個台梯,甚至連帶著木炭在海北工業中的主要原材料地位都因此大幅下降,現在大家更關注的是焦炭問題。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喂飽一座反射爐並讓他不停工,必須向他源源不斷地提供海量的煤、焦炭與鐵礦石、生鐵。
在反射爐開工之前,大家雖然有過一些相關的預測,但是柳易容親手設計與建設的這座反射爐實在太成功了,陳大明可以說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讓一些小鐵廠暫時停工待料,但仍然不能喂足這座反射爐的驚人胃口。
換句話說,反射爐的生產能力太強了,生產成本又太低,強到了陳大明已經無法理解的程度,有些時候是鐵礦石與生鐵嚴重不足,有些時候卻是朝鮮與山東運來的煤與焦炭數量不足,為了保證反射爐的正常生產,現在陳大明已經到了焦頭爛額的地步。
陳大明知道自己這個位置來之不易,事實工業生產的事情是柳鵬親自在抓,陳大明主要是一個辦事員的位置而已,但是他能得到這個重要的位置還是柳鵬看是他是龍口老人而且忠實可靠的份上,不然他這輩子隻是一個吏員而已。
焦頭爛額的不僅僅是一個陳大明,整個工業部門與經濟部門都在為這件意料之外的煩惱而焦頭爛額,雖然海量低價優質低碳鋼與鑄鐵的量產是一件如此喜人的事情,但是保證材料的供應讓他們操碎了心,很多時候他們必須離開海北鎮的控製區進行采購。
在這種情況下,經濟部門很快提出了進一步的擴張方案,他們覺得在山東境內建設更多的反射爐雖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保證龍口這座反射爐的持續生產,因此海北軍的腳步不僅僅是局限於山地一地。
北直隸與南直隸就是最好的目標,他們甚至提出了“一寸鋼一寸血”的說法,主張在山東占據幾座工業部門一聽到就要流口水的超大型礦山,很快他們的想法轉移給工場主與商人,再次掀起了一次主動請戰的大潮。
煤!鐵!更多的煤與鐵,這是現在海北最需要的東西。
而伴隨第一批國產橡膠的試割,海北官民的主戰情緒再次沸騰起來,誰都知道煤與鐵或者可以在海北軍的轄內之內,但是橡膠的種植卻絕對不能在海北鎮控製範圍之內解決。
即使柳鵬已經確定了大致時間,隻是更讓柳鵬意想不到的是朝廷裁撤驛遞的進步比想象中要快得多,而且還要激烈得多。
在曆史上,要等到崇禎二年的五月,大明朝廷才正式下達了裁撤驛遞的聖旨,但是在本時空崇禎二年正月沒過多久,大明已經對驛遞采取了更嚴厲的措施。
當然節省的經費更多,根據柳鵬從京裏得到的情報,一年可以省下來上百萬兩銀子,對於一直處於財政破產危機的大明王朝,這無疑就是飲鴆止渴,但似乎能取得短期效果。
接著楊廣文就向柳鵬傳遞進一步的明確消息,這些嚴厲的措施已經逐步落實下來,不管是南直隸還是北直隸,現在驛遞係統都處於崩潰的邊緣,過去中央財政這麼甩包袱之後,地方政府往往是被迫接手維持。
隻是地方財政已經破產根本無力接手,因此大明的行政效率受到了毀滅性打擊,隻是更讓人意外的是陝西的民變因為這次驛遞改革一下子就被點燃甚至大爆發了,官軍不但打了幾場敗仗,而且很多驛夫甚至驛站裏的吏員都加入起事的大潮之中。
雖然普通的海北官民並不覺得這件事有什麼樣的意義,但是海北鎮的最高層最覺得柳鵬的判斷再次得到正確的結果,因此立即加快動作。
隻是對於孫元化來說,這是最糟的局麵。
朝廷讓他來提督山東軍務,但是他卻是一籌未展,雖然接手了山東諸支營兵、衛所軍、新軍,但是可靠、可戰的軍隊極其有限,因此他立即詢問道:“周內使,你有什麼辦法沒有?臨清實在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