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殲滅黑旗團隻是阿敏的小目標而已,如果柳鵬準備率長風旅與海北軍主力北援,那就是最好的結局,到時候林丹汗的數萬騎兵肯定會同海北軍拚得兩敗俱傷,那簡直就是大金軍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
正是因為這是大金國千載難逢的天賜良機,阿敏不但把繳獲的戰利品與糧草分了一半給林丹汗,甚至還願意把一部漢軍炮手與朝鮮鳥槍兵交給林丹汗指揮。
隻是林丹汗對於阿敏與大金國十分猜忌,他對於朝鮮兵、漢兵都沒有興趣,卻是向阿敏討要起鑲藍旗幾個蒙古牛錄的指揮權,而對於阿敏來說,這卻是無所接受的條件。
這幾個蒙古牛錄都是阿敏這些年辛辛苦苦才組建起來的私家錢,不但戰鬥力事實上跟女真牛錄相去不大,甚至可以脫離女真獨立作戰,可以說是阿敏極為得意的一件功績,可是一旦交給林丹汗指揮,那絕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正是想清楚了這一點,阿敏提出了自己的條件:“你要我手上這五個朝鮮牛錄沒問題,但是你得幫我解決城南的海北賊而已,不解決這些海北賊,我不可能把蒙古牛錄交給你指揮。”
林丹汗自然想得很簡單:“不就是千多名漢兵而已,而且全是步兵又久戰疲老,還不是我一個衝鋒的問題!”
雖然林丹汗是大明在塞北最重要的盟友,但是在大金崛起之前,林丹汗卻是大明最可怕的敵人,林丹汗不止一次破關劫掠漢地大破明軍,因此他對於怎麼收拾明軍有著豐富經驗
隻是事實證明林丹汗想得太簡單,且不說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說服跟著自己來到原州的蒙古貝勒、台吉們才讓他們願意跟著自己南下解決這股原州外圍的明軍,而且原州外圍的這股明軍兵力遠遠超過了林丹汗的預計之外。
按照大金國阿敏貝勒的說法,這支海北軍原來是策應原州城內的海北軍,因此已經跟鑲藍旗激戰數日,總兵力不過近千人而已,但是林丹汗與他們接陣之後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斷:“至少有兩三千人!”
近千人與兩三千人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在接下去的戰鬥雖然林丹汗統率的蒙古騎兵個個奮勇衝殺,但是這些明軍的戰鬥力超出了林丹汗的預計,因此林丹汗不得不以付出百餘人的傷亡才殲滅了近千名明軍。
隻是這幾股明軍雖然被林丹汗殲滅了近千名,但是卻是合流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將近兩千人的步騎兵集群並依托村落堡寨堅守防線。
林丹汗的騎兵衝殺了幾回死傷了好幾十人始終衝不破他們布下的防線,氣得林丹汗連聲大罵阿敏貝勒不安好心謊報軍情,眼前這支明軍至少有三千人,阿敏居然隻說近千人。
而阿敏也不相信林丹汗一戰殲滅近千名海北賊,他對林丹汗怒吼:“這兩股海北賊不過千餘人而已,至多也就是一千二三百人而已,真有三千人他們早就衝進原州跟霍虯合流,鬼才信你殺死了近千名海北賊!再說了,你們好歹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幾萬騎兵死傷了一二百人就停止了進攻了,這也叫成吉思汗的子孫!”
這可說到了林丹汗的真正痛處,他大聲罵道:“我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孫,誰才是成吉思汗的子孫?難道是你們大金國不成!”
隻是林丹汗也不得承認自己手下的這些貝勒、台吉有謊報軍情並保存實力的嫌疑:“再說了,我們確實殲滅了不少海北賊,都是我親眼所見,隻是海北賊據寨死守,我們又不長於攻堅而已!”
對於現在的蒙古人來說,由於手工業的全麵退化他們可以說是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攻堅能力,甚至把攻城器材交給他們,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函不會操縱這些過於複雜的攻城器材。
海北軍依托村落堡寨修築的防線看起來簡單,但是凝聚了海北軍過去十年間無數場戰事的所有經驗,實在超出了這些蒙古騎兵的能力極限。
因此林丹汗立即威脅道:“阿敏,把你說的漢人炮手與朝鮮鳥槍兵都調來,我要用他們攻開漢人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