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不得不爭(2 / 2)

李長庚你在擔任山東巡撫,曾經力陳過登萊海運征糧、召買、糴豆、運輸之艱難,當時餉臣一再表示最多也隻能海運十萬石,而且連十萬石都很難辦到。

可是李長庚從山東巡撫改任餉臣以後,就把這些他口中重複了幾十幾百遍的真理吞了下去,一想到這些事情王在晉一下子就怒了:“李長庚,你是在刻意為難我王某人!我非得罵死你這個老匹夫不可!”

而且與其它巡撫不一樣,王在晉是山東本省人,對山東的感情更深,因此王在晉心情激動之餘就開始奮筆疾書:“李氏由東撫改任餉臣後,未幾而有海運二十萬之疏,又未幾而有海運三十萬之疏,又忽加召買豆三十萬共足六十萬之疏,源源而來,視昔且六倍焉!”

“豈昔日之難於十萬者,今顧易於六十萬乎?豈難於豐稔之年者,顧易於饑荒之歲乎?”

王在晉直接就把李長庚當初說出來的話噴出去:“軍事大事,臣等不敢以臆見相持,第以餉臣之方還以質之餉臣,豈自言而自悖之,不過前後之時勢不同耳。”

“夫遼左之時勢今昔雖迥不同,然山東之物力難易則非有異。且三路未敗之先,兵非不眾也,兵不非待食於東省也,舊撫臣所不能為者,臣等何以獨能為。”

反正王在晉隻有一個觀點,那就是新增三十萬石召買不能責於該省,應令諸東諸臣招商召買,山東隻能盡力完成先前的三十萬石任務而已。

罵到這,王巡撫早已經把關於柳鵬柳經曆的小小問題忘得一幹二淨。

王巡撫這篇文章罵得很有力量,遠在天津的督餉大臣李長庚讀過這份題本之後,隻能苦笑一聲:“山東又在對我開罵了,可是本部院又有什麼辦法啊!”

現在這兩百萬石的米豆數量,是根據遼東經略熊廷弼疏請之數分派下去的,而海運之道更是隻有淮揚、天津、山東三處,而淮揚又有成山之險隻能派運三十萬石。

天津如果把天津、薊州、永平、密雲附近數地算進去,米豆亦有五六十萬石,而山東海道最近所以特意派了六十萬石,但現在是三路海道都在鬧,準安說太難,天津說一定要減,山東望少,他這個餉臣真是處於兩難的境地。

他隨手就在給戶部的回複上寫道:“餉不可減,則山東請減之數將添派於淮上乎,淮上有成山之險,現在稱難矣。若添派於天津,現有五十餘萬之運,何以又加也。減之於此必加之彼,海運止此三運,而在在稱苦,處處求減。”

這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除非遼東經略能把兩百萬石米豆的數目減下來,否則什麼事都辦不到,但是熊經略絕不會自毀長城!

而且李長庚覺得山東召買數量雖然偏多,但是隻要努力一把並非不能完成:“山東海運最近,腳價所省獨多,若以所省之價加值糴於民間,似亦無難。”

“又山東往歲登萊之米多販於淮安,今南岸既禁,其往則以北至遼陽,亦為肯應也。況登萊之間民間有米者,每以變換銀錢為難,此本部院所親知,若將入京錢糧準改本色上納,於民尤為兩省……若雲免,是在本部院之所敢言矣!”

隻是餉臣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說了這麼多有利條件,但是大家仔細去看這篇回複,隻能看到兩個大字:“沒錢……”

沒錢所以一定要省錢,從山東運糧對於戶部是最省錢的辦法,隻是餉臣在洋洋數千字之後,終於開口朝一邊問道:“登萊海運能不能借重威海衛柳經曆?”

下麵當即跟著他從山東出來的老人答道:“現在山東上至撫按道府,下至州縣小民,都想著請柳經曆出手,但是這畢竟六十萬石,柳大少隻是一個小小威海衛經曆而已,哪擔起這樣的重擔,所以還在一直猶豫,除非……”

“除非什麼?”李長庚也知道這段時間柳鵬一直在山東胡鬧,但是為了完成督餉之事他不但眼不見為淨,反而千方百計幫柳鵬把事情遮掩下去,隻求他在海運這件事上能多出點力:“隻要能把這六十萬石的事情辦成了,本部院什麼事情都可以答應!”

下麵這位山東通當即答道:“除非朝廷能給柳經曆一個名義,如果不能給名義也要給點好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