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是丁子杭負責在縣城留守,但是現在柳鵬卻把他與縣城的大部分圖書都抽調到龍口來,隻在黃縣縣城留下了擁有副本的圖書。
之所以在龍口重建書屋,就是為了支持龍口醫院,丁子杭很快奉命把書屋裏跟醫術有關的書籍抽出來組建一個相對獨立的醫書屋,而且柳鵬還拔了一百兩銀子的預算讓丁子杭充實醫書屋,如果登州府買不到,就到濟南和臨清去購買缺少的書籍。
至於龍口醫院的預算,倒隻是稍稍有所增加,不過龍口醫院也可以說是走上了良性循環,饒峰銘非常努力,在短時間之內就組建成整個登州府首屈一指的醫館。
四位資深醫師帶六位學徒坐診,加上八九名護工、藥鋪夥計等勤務人員,規模已經跟舊時空一個普通的鄉村衛生院差不多了,因此連黃縣縣城的病人遇到疑難雜症,都會來龍口看病,在看病的病人之中,饒峰銘甚至還發現有本府外縣的病人。
有了源源不斷的病人自然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銀子,現在饒峰銘已經覺得舊醫館實際是太狹小了,他盼望著新院區的早日建成。
“這次來龍口,別的沒發現,倒是你這家龍口醫院辦得不差,水平未必比得上太醫院!”姚廠公對於龍口醫院評價很高:“但規模不比太醫院差多少!”
柳鵬顯然是吃了一驚:“沒這麼誇張吧,那可是太醫院啊!”
“太醫院有幾斤幾兩,我還不清楚!”姚玉蘭看起來心情不錯,她詢問道:“他們那裏的大夫水平實際也未必強到哪裏去,但是終究有那麼多年的曆史了,而且藥材也多,人員也比你這邊多一些。”
實際太醫院的規模還是比龍口醫院要強太多了,但是姚玉蘭說的是真正用得著的那幾位,而不是在太醫院濫竽充數的大多數:“那位饒神醫我覺得也不錯,你得想想辦法,把醫學訓科的位置給他拿下。”
對於大明普通的州縣來說,都有僧會司僧會、道會司道會、醫學訓科這樣的不入流雜職,隻是這些雜職隻是空有一個名義而已,實際並不是正式在職的官員,也不從府裏縣裏拿餉,正所謂“設官不給&17973”。
黃縣的醫學正如東三府的命運一般,理論上每座縣城會有官辦民營的惠民藥局,也有醫學訓科的醫官公所,而且縣裏征收的捐稅之中還有一項固定的“藥局錢”,但是弘治正德年間之後,不管是惠民藥局還是正式的醫官公所,都慢慢流於形式,最後幹脆直接不複存在。
雖然官辦民營的惠民藥局已經找不到任何遺跡,但縣裏每年征收的捐稅仍然有著這麼一個固定的“藥局錢”,若是遇到大災之年,縣太爺也會扔出幾個大錢找幾個“熱心”的紳士籌辦個慈善藥局。
但是對於萬曆四十三、四年的大旱來說,官督民辦的慈善藥局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因此柳鵬才會花大力氣搞這麼一座龍口醫院,而現在姚玉蘭給出的提議不錯:“姚姐姐說得不錯,明天我就把這事情給辦了!”
反正醫學訓科隻是類近於“醫學總顧問”的虛職,設官不給祿,而且這還是縣裏的生財生路,若是兼了醫學訓科的醫官職,還得每年給縣裏讚助銀子,縣裏的醫戶自然不肯出錢,所以縣裏的醫官缺長期空懸。
但是饒峰銘有了這個名義以後,很多事情就好辦了,而姚玉蘭下一刻卻是直接詢問起來了柳鵬來:“柳少,你辦這龍口醫院的誌向可不小啊!”
柳鵬當然不好過於表揚自己,他隻好表揚前人:“我聽說張江陵當年曾經有過宏願,不但要將天下各縣各縣的惠民藥局恢複起來,而且還要把惠民藥局發揚光大,雖然我管不了天下事,但是至少這龍口的大事小事我能當家,就照著當年張江陵的章程來辦一辦。”
柳鵬這純是胡說八道,純拿張居正扯虎皮,但是姚玉蘭卻是一臉嚴肅地問道:“柳少對張江陵怎麼看?”
對張居正怎麼看?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搞不好姚玉蘭會要求柳鵬當場站隊,隻是當今士林雖然對張居正的看法有所改觀,總體還是毀譽參半。
可是姚玉蘭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