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道一和馬立年都以好奇的目光看著自己,柳鵬當即大聲說道:“繼登州淪亡痛史之後,我還想編一部書,書名叫……”
他故意緩了緩,特意來了一個深呼吸,才精神飽滿地報出了書名:“建文亡國痛史!”
馬立年的神色一下子就變了,他根本沒想到柳鵬直接就把話題引到這麼激烈的程度,倒是王道一神情越發肅穆起來,他沉默了好一會,才終於用一種極其沉重又極其正式莊嚴的語氣開口說道:“大明正朔,本在建文。”
柳鵬不由鬆了一口氣,自己昨夜這番功課果然沒白做,王道一這邊他算是過關了。
黃縣太原王家與普通的太原王氏家族不同,這一支的先祖是“靖難孤臣”,所以“自隱其名”,為了逃避永樂皇帝的追殺,特意從直隸滄州遷山東黃縣,其後隱姓埋名躬耕鄉野,整個家族整整沉淪了幾十年,直到成化年間文禁、黨禁稍馳,第四世王禎才得以考中貢生,授直隸肥鄉訓導,官至代王府教授,才重新成為衣冠盛族。
靖難之變雖然距離現在已經是兩百春秋,可黃縣太原王氏卻始終以靖難孤臣後裔自居,哪怕他們中了大明朝的進士、舉人、秀才,他們依舊忘記不了那數十年的屈辱與沉淪。
他們從小耳濡目染的曆史,就是王道一現在所說的“大明正朔,本在建文”,不管朝廷怎麼說,他們眼中的永樂皇帝不過是一個篡位的無道偽燕王罷了,真正的大奸大惡之徒,而靖難忠臣都是好人中的好人。
因此柳鵬的這書名可以說是切中了王道一的要害,他又是沉寂了好久才問道:“建文亡國痛史,體例如何?”
柳鵬當即答道:“孔子作春秋而亂賊臣子懼。”
王道一繼續追問書裏的細節:“革除年號又當如何?”
柳鵬當即答道:“本朝二十三年已複建文年號,史臣本當秉筆直書。”
柳鵬之前自然作足了功課,燕王靖難成功之後,建文元年到四年就成了一段大明朝不可涉及的空白曆史,大家隻能照官方的奉天靖難記來寫,但年號總不能空著,後來幹脆寫成根本不存在的洪武三十一年到三十五年,
但既然洪武三十一年到三十五年事實上並不存在這麼一年號,大家又改稱革除元年到革除四年,就是不敢秉筆直寫建文年號。
但是這個問題已經在萬曆二十三年得到了糾正,萬曆皇帝下旨恢複了建文年號,現在大可秉筆直書建文年號,但拿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來詢問柳鵬隻是王道一的試探而已:“那語及永樂年間又當何止?”
這還是正統問題,雖然建文年號的問題得到解決,但是永樂年號的問題又浮上了水麵,既然在王道一的眼中成祖卻是一個無恥至極的篡位者,那永樂甚至是其後的洪熙、宣德年號都要出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