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海禁之害(2 / 2)

由於重山險阻交通閉塞,不管是荒年還是熟年,當時都會出大量逃荒現象。

時人常言“穀有餘不能出給他郡以轉資。不足不能求糴他郡,祗以自給。故小熟則驟饒,小凶則坐困”,災年固然糧價暴漲民多餓死,豐收之年同樣因為重山險阻糧食無法運出,導致糧價暴跌,無法繳納丁銀折色,照樣出現大量逃荒現象。

因此登州民諺很形象地形容了這種現象“登州如甕大,小民在釜底。粟貴鬥一金,粟賤喂犬豕。大熟賴糧逃,大荒受餓死”,所謂“窮山惡水、遠惡軍州”莫過於此。

但是另一方麵登萊一帶卻有著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境內都是海岸線,坐擁無數良港,有漁鹽之利,海運便利,隻要稍加開發,便是富庶之地,在戰國進期就得到了相當的開發,兩漢以來都是國家根本所在,漢軍曾經興師數萬從這裏出海征伐南越、朝鮮。

至於唐宋兩代,登萊更是“絲竹笙歌,商賈雲集”,“帆檣林立,笙歌達旦”,“日出千杆旗,日落萬盞燈”,海上貿易不但遍及全國,而且遠至朝鮮、日本、安南,達到鼎盛,便是相對衰敗的元朝,也曾經在登萊出發,向遼東補給數十萬石糧食。

登萊的生命在於海道,特別是明初以來山東就承擔著遼東軍需的供給義務,“國初舊製,山東、遼東原係一省”,登萊與遼東就依靠海道緊密聯絡,如果不走海運,這種義務就成了沉重無比的負擔。

但登萊海禁屢開屢禁,不是要說商業性質的海上貿易,就是官方對遼東的海上軍事補給也是屢興屢廢,弘治十八年“舟壞運廢”,直到正德年間才得以恢複,“海運複通,商賈駢集,貿易貨殖絡繹於金複間,遼東所以稱樂土也”,但不久便“海船損壞不修”,運往遼東的軍需物資隻能改征白銀“由山海陸運入遼,海運複廢”。

直到嘉靖三十七年,由於“遼值大饑,轉輸無計”而“海道複開”,但很快就“因島民作梗,盡徒其民塞下而複禁之”。

但有此先例,萬曆十四年“遼複饑,暫開海運以濟”,到萬曆十九年“倭奴侵據朝鮮,遂嚴行禁止”。

萬曆三十年,遼東巡撫趙楫疏請設遼東海防同知,“兼理軍民一切事務,稽查往來奸商船隻”,本意是為了加強監管,但由於明確了監管責任,反而“商旅為之大通”,但到了萬曆三十七年,登州總兵利用職權興販私貨,涉嫌走私,又複立海禁。

說起這些舊事,柳鵬的語氣變得滄桑而多情,他的聲音低沉,但總能讓人感受到他對這片熱土的熱愛:“登萊背山臨海,無一線可通之路,唯有出海貿易才是金光大道,唐宋以來帆檣林立,北至朝鮮,西至扶桑,南至安南,一趟來回便可獲數倍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