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涉外禮儀:個人涵養與民族形象(1 / 3)

第一節 涉外禮儀基本原則

為了廣交朋友,融洽與協調各方麵的人際關係,創造出一種和諧的交際氛圍,在涉外活動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國際交往慣例,即遵守基本的涉外禮儀,例如:

1.要有大局觀念

涉外禮儀工作主要是根據本國的對外政策組織安排的,盡管形式不一,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本國的對外框架之內的。因此,不管是政治性的,還是經濟性的,在涉外交往中,都要有大局觀念,不能偏執任意、倒行逆施。

2.平等相待,不失尊嚴

在涉外活動中,盡管各國情況不同,但對待客人要一律平等,既不能奴顏婢膝、低三下四,也不能趾高氣揚、冷淡無禮,妄自菲薄或狂妄自大都是無知的表現。正確的態度是不卑不亢,即對於外國來訪者,拿出主人的風度,熱情待客,但不可以喪失個人氣節和民族尊嚴。

除了外交儀式上視國家關係予以區別外,民間交往多注重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不應有三六九等之分,即使政府間冷淡,民間交往還是以平等待客為宜。

3.講求實效,避免浪費

經過不斷實踐和創新,我國已形成了一整套不同檔次的涉外禮儀規格。由於來訪的對象千差萬別,且要求各有不同,我們的接待人員應事先作好調查,準確了解來訪對象的實際情況,作好研究並恰當處理各種問題,使禮儀工作的安排有針對性,重禮節、重實效,不講排場,更不能鋪張浪費。

4.真誠合作,互惠互利

在涉外交往中,要注意尊重對方和捍衛自尊兩個方麵。尊重往往以其外在形式表現,尤其是表現在言談舉止之中。而相互尊重的另一方麵就是自尊,隻有自尊才能得到對方的尊重,才能談得上真誠合作、平等合作、互利雙贏。

5.遵紀守法,依法辦事

涉外交往與合作中,都有一個原則時刻不能忘記,這就是合法。無論是本國法律、對方國家的法律,還是國際法和各種雙邊或多邊條約、協議等,隻有尊重各種法律製度,才談得上得到有關法律的保護而不是法律的製裁。許多國家的司法體係都比較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識也比較強,他們大多認為,法律體係的完善是對他們投資與合作的有力保障。而隨著我國法律體係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公民尤其是從事對外交往的人員,更應具備守法的觀念,忽視了這一點,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被動。

6.保護機密,決不疏忽

世界是複雜的,涉外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保護國家和商業機密。據說我國過去獨有的景泰藍工藝,是某次日本訪問團到一家知名的景泰藍廠參觀時被泄密的,當時這家工廠的陪同人員在介紹各種工藝流程時,把絕密的製作工藝無意中泄露了出去,結果日本的景泰藍製品很快就在國際市場上出現了。

這個教訓在於,那位陪同介紹的人員沒有注意到內外有別的原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注意對國家機密的保守,千萬不要以為要求保密的某種文件、記錄、數據等不重要而隨便泄露出去。在這個問題上,寧可保守也決不疏忽。

7.文明禮貌,寧多勿少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禮多人不怪”,用在對外交往中還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其中之一,就是“謝謝”不離口,寧多勿少,即使在我國從不說“謝謝”的場合也要注意常說這個詞。如,在我國,家庭成員相互幫忙從來不說“謝謝”,而在西方國家,即使像遞個鹽瓶這樣的小事,也應該向對方道謝才對,不論他是不是你的親屬。另外,不要和外賓討論對方國家、民族或宗教等方麵的敏感問題,而要多談論雙方都感興趣的問題,或對方值得驕傲的某些方麵,如悠久的曆史、獨特的自然風光、發達的產業等。

第二節 涉外儀容舉止禮儀

涉外工作人員要注意個人的形象,給外賓留下良好的印象。比如:

1.涉外工作人員的儀容、服飾要整潔,頭發、胡須、指甲、鼻毛等都要加以修整。

2.穿西裝應係領帶,襯衫應塞進褲腰內,袖口不要卷起,內衣褲、襯衣不要露出來。

3.著裝應注意場合,參加正式活動一般應穿深色服裝,參加喪葬吊唁活動一般應穿黑色服裝。

4.進入室內應脫掉大衣並摘下其他相應飾物,並存放於衣帽間。.

5.在公開場所不能穿背心、拖鞋。

此外,涉外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國家的形象,所以,涉外人員應對自己的舉止言行嚴格要求。

1.涉外人員的坐姿要端正,不要蹺二郎腿或搖晃雙腿,也不要靠在椅背或沙發背上並伸直雙腿,更不可把腳或腿搭在椅子上,女士坐下時不可叉開雙腿,站立時不要倚靠牆或柱子。

2.在外賓麵前,不要修指甲、剔牙齒、掏鼻孔、擤鼻涕、伸懶腰等,打噴嚏、打哈欠要用手巾捂住嘴、鼻,並朝向另一側,避免發出聲音。

3.在外賓麵前講話應文雅,不可爭吵或爭論,不可大聲呼喊、喧嘩或大笑。

4.在公共場所應注意保持環境衛生清潔,不隨地吐痰、不吸煙、不亂扔雜物。

5.參加活動前,不吃蔥、蒜等帶刺激性氣味的食物。

6.不私自收受外賓禮品,更不可向外賓暗示及索要禮品。

7.服務要熱情周到。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應主動、及時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彙報。.

8.談話要實事求是,不要允諾或答應沒有把握的事,但已經答應的事應說到做到。

9.要注意內外有別,嚴守國家機密。

10.參加外事活動要嚴守時間,不能遲到早退,有特殊事情應事先請假。

第三節 涉外迎送禮儀

迎客和送客是外事接待工作的兩個重要環節,在整個涉外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一個精心安排的歡迎儀式,能使來賓一踏上被訪國就能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個周到圓滿的歡送儀式,會給來賓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回憶。因此,在國際交往中,對外國來訪的客人,通常均視其身份和訪問性質,以及兩國關係等因素,安排相應的迎送活動。

安排迎送檔次

正式迎送來訪者之前,首先要有一個對迎送活動的周密安排。一般說來,迎送活動分兩種檔次。

1.隆重迎送

一般情況下,各國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正式訪問,往往都舉行隆重的迎送儀式。對軍方領導人的訪問,也舉行一定的歡迎儀式。

2.一般迎送

對一般代表團的訪問,一般不舉行迎送儀式。當然,對應邀前來的訪問者,不管是官方人士、專業代表團,還是民間團體、知名人士,在他們抵達和離開時,均應安排相應的人員前往迎送。對長期在本國工作的外國人士、外交使節或專家,當他們到任或離任時,各國有關方麵也會安排相應人員迎送。

此外,在涉外迎送的過程中,涉外工作人員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確定迎送規格

確定迎送規格,主要是確定哪一級人員出麵迎送,這是接待來賓的一個禮遇規格,應根據主管部門的接待要求來辦。對來賓的迎送規格,通常是依據來訪者的身份、訪問性質和目的而定,需要適當考慮兩國關係,同時也要注意國際慣例。

主要迎送人員通常都要同來賓的身份相當,但由於各種原因雙方不可能完全對等時,可靈活變通,由職位相當的人士或由副職出麵。總之,主人身份與客人身份不能相差得太大,以同客人對口、對等為宜,以示對客人的尊重。當事人不能出麵時,無論作何種處理,都應從禮貌出發,向對方作出解釋。

2.掌握迎送時間

迎送人員必須準確掌握來賓乘坐的飛機(火車、船舶等)的抵離時間。由於天氣變化等意外原因,到達和離開時間可能不準時,迎送人員應在客人抵達之前到機場、車站或碼頭等處,不能出現讓客人等候的現象。

送行人員應在客人起程之前到達。如有迎送儀式,應在儀式之前到達,並且直到客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看不見時再離去。

3.提示獻花時機

獻花適用於禮遇較高的外賓,迎接普通外賓,一般不需要獻花。獻花須用鮮花,花束要整潔、鮮豔,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和黃色花朵。有的國家習慣送花環,或者送一兩枝名貴的蘭花、玫瑰花等。向貴賓獻花,通常由兒童或女青年在參加迎送的主要領導人與客人握手之後,將花束獻上,並向來賓行禮。有的國家由女主人向女賓獻花。

4.介紹雙方人員

客人與迎接人員見麵時,應互相介紹。通常先將主人介紹給來賓,職位從高至低,可由禮賓交際工作人員、接待翻譯或迎接人員中職位最高者介紹。有時也可作自我介紹。客人初來乍到,一般較為拘謹,作為主人應主動與客人寒暄。

各國、各民族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各異,稱呼與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場合,稱呼和姓名很有講究,如果弄錯了,容易鬧笑話,有時甚至引起對方的反感、誤會。因此必須注意下麵這些介紹稱呼的禮節要求。

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成年男子不論婚否,均稱先生;對已婚女子稱夫人,對未婚女子統稱小姐;對不了解其婚姻狀況的女子可稱小姐或女士,對戴結婚戒指的年紀稍大的可稱夫人。這些稱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職稱、軍銜等。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長先生”、“少校先生”、“戴維斯小姐”、“秘書小姐”等。以“夫人”稱呼婦女時,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如“約翰·史密斯夫人”,也可用丈夫的姓,本人的名,如“瑪麗·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稱呼時,一般用婦女本人的姓名。

對部長級以上或地位高的人,稱“閣下”、職銜或先生。如“部長閣下”、“大使先生閣下”等。但在美國、墨西哥、德國等地沒有稱“閣下”的習慣,因此在這些國家對男士可稱先生。對有地位的女士可稱夫人,對有高級官銜的婦女,也可稱“閣下”。

在君主製國家,按習慣稱國王、王後為“陛下”,稱王子、公主、親王等為“殿下”,對有爵位的人既可稱爵位,也可稱閣下,一般也稱先生。.

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學位的人,可稱呼他們的職務,有時可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查理教授”、“法官先生”、“律師先生”、“桑尼博士先生”、“卡特醫生”等。

對宗教界神職人員,可稱呼其宗教職位,如“牧師先生”、“阿杜拉阿訇”、“羅斯神甫”等。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習慣上以“同誌”相稱。在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人之間也互稱“同誌”,前麵可加上姓名或職銜,如“某某同誌”、“醫生同誌”、“主任同誌”等。

第四節 涉外儀式禮儀

在涉外交往中,有關國家的政府、組織或企業單位之間的重要活動就是中外雙方舉行的各種儀式。因此,掌握儀式中的禮儀是十分必要的。

1.涉外開幕儀式禮儀

開幕式中包括各種各樣的展覽會,如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商業性的博覽會、文化藝術展覽會等。還有工程項目的動工以及竣工典禮和交接儀式的情況與開幕式相似。

開幕式一般由經辦方主要負責人員主持。涉外開幕式則由東道國主持,邀請有關國家的代表團或國家大使參加;也有由某國展覽團主持,邀請東道國有關官員出席的。重大的展覽會開幕式或重要工程的落成典禮,作為東道國國家領導人往往會出席。這樣的儀式較為隆重,而一般小型展覽的開幕式,則比較簡單。

開幕式除雙方有關人員參加外,可酌情邀請各國駐當地的使節、外國記者等參加。在隆重的開幕式上,會場懸掛兩國國旗,有的還要演奏國歌。致詞完畢,剪彩就開始了,這種儀式通常是由東道國或某國展覽團人員中身份最高的官員或知名人士剪彩,當然也有賓主雙方各一位或各兩位人士剪彩的。接著參觀展覽,有時參觀完畢還要舉行招待酒會。

2.涉外簽字禮儀

在涉外交往中,有關國家的政府、組織或企業單位之間經過談判,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內的某些重大問題達成協議時,一般需舉行簽字儀式,不同的簽字儀式有不同特點,在我國國內舉行簽字儀式通常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麵的禮儀問題:

(1)要布置好簽字廳,並做好有關簽字儀式的準備工作,在我國國內舉行的簽字儀式,必須在事先布置好的簽字廳裏舉行,絕不可草率行事。

(2)要確定好簽字人和參加簽字儀式的人員,簽字人由簽字雙方各自確定,但是其身份必須與待簽文件的性質相符,同時雙方簽字的身份和職位應當大體相當。

(3)要安排好雙方簽字人的位置,並且議定簽字儀式的程序。我國的慣例是:東道國簽字人座位位於簽字桌左側,客方簽字人的座位位於簽字桌的右側。雙方的助簽人員分別站立於各方簽字人的外側,其任務是翻開待簽文本,並向簽字人指明簽字位置,雙方其他參加簽字儀式的人員則應分別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於各方簽字人員身後。

我方人員在外國參加簽字儀式,應尊重該國舉行簽字儀式的傳統習慣。有的國家可能會準備兩張簽字桌,有的國家可能要求參加簽字儀式的人員坐在簽字人對麵,對此不必在意,關鍵是要不辱使命,這一點我方人員要切記。

3.涉外謁墓儀式禮儀

許多國家首都建有已故領導人陵墓或無名英雄(革命烈士)紀念碑。謁墓、獻花圈,是對被訪國人民友好親善的表示,也是對先烈的敬意。所以各國領導人出國正式訪問期間,都會按各國習慣做法,往謁陵墓或向紀念碑獻花圈。

各國安排的領導人謁墓(或向紀念碑獻花圈)儀式大同小異。一般的做法是,現場安排儀仗隊、軍樂隊,並派高級官員陪同。儀式開始時,樂隊奏樂,花圈由東道國禮兵(或謁墓者的隨行人員)抬著走在前列,儀仗隊分列兩旁,向來賓致意,謁墓人隨行於後,擱置花圈時,謁墓人往往要上前扶一下,有的還要整理一下花圈上的飄帶,然後稍退幾步,肅立默哀,繞陵墓(紀念碑)一周。信仰宗教的謁墓人,有的還會為死者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