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並非閑雲野鶴,社交應酬在所難免。社交應酬,最慣常的方式是請客吃飯、送禮,以達到物質利益或情感交流目的。世界成功學之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80%取決於他的人際能力,也可以說是他的應酬能力,20%是他的才華。而在今天,多數中國人認為,不會應酬的人很容易一事無成,還會被人看不起。
在現代社會,交流、溝通日漸頻繁,很多人認為社交應酬不僅僅是簡單的請客吃飯,它還融和了人情世故、禮儀規範以及針對不同人的具體應酬技巧。總之,它已經逐漸轉化為中國人處理人情世故的一種潛在力量。可以說,社交應酬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國,飯局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應酬文化,它有著漫長而悠久的曆史。《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由此可見飲食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追古溯今,盡管“飯局”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宋代,但是早在此之前1000多年,“吃飯”就已經不是單純地解決溫飽問題了。很多“飯局”甚至改變了曆史: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使趙國得到了數十年的太平歲月。此外,如“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也都是足以改變曆史的著名飯局。由此,我們都明白了,在中國,飯局從來就不是簡單的進餐活動,而是有各種各樣的目的和功能暗藏其中,有時一句客氣的寒暄應酬背後,都可能暗藏著巨大的利益玄機。
所以,當應酬成為必需時,我們應當以正確的方法,運用積極的心態“喜歡”、“享受”應酬,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種功利性的行為。往往有人認為,應酬就是去討好別人、拉近關係、稱兄道弟,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其實不然,應酬也分多種,親戚朋友在一起吃飯聚會、享受天倫之樂;過年回家探親,除夕吃團年飯,不也是一種親情“應酬”嗎?你在公司見到領導、同事微笑,也是一種自然的應酬反應,你幫助別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應酬。
然後,對於很多人來說,應酬已經成為一種心病:人際關係日趨複雜,夜夜灌酒勞神又傷身,而且不少人抱怨說,應酬絕大多數時候是跟一群不認識的人一起吃飯、喝酒,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製造一種“都是兄弟朋友”的錯覺聊以自慰;還有人感歎應酬容易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請了一個就得請一串,頂頭上司比比皆是,同事朋友也不能厚薄不均,對方主動邀約就得回請一頓……結果人情債往往會變成經濟賬,最後還落不得好。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雙麵性的,對於應酬,也有人樂在其中,他們覺得,應酬意味著新客戶、新資源、新機遇……
為什麼有的人在飯局中會如魚得水,而有的人卻經常被“冷落”,基本原因有幾個:第一,事前沒有做好準備,個人形象與別人有嚴重差距,所以也就很難掌握發言權了;第二,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方圓處世做人的技巧;第三,不會應酬交流,不懂得因人而異的社交藝術;第四,不懂得社交禮儀,顯得自身的修養十分欠缺。總之,人有一種本能的願望,都希望和價值觀相同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而眼睛和耳朵都會直接向大腦反饋,所以,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算得上是交際成功的第一步。
因為在中國,飯局無處不在,人情世故必不可少,隻有了解了其中的奧妙,並掌握一定的技巧,你才可以獲得社交的成功。所以,我們在這裏為大家編寫了本書,並主要從飯局宴請、人情世故、社交應酬、社交禮儀四個方麵入手,仔細分析介紹社交過程中的種種技巧,並且還列舉了中西方文化及習慣的差異以備讀者參考,希望對讀者在日後的社交應酬會有所助益。當然,由於不管是飯局宴會文化,還是人情應酬、禮儀等都是紛繁複雜的,而編者自身水平有限,所以,盡管本書是我們在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細心編寫的,也難免會有一些疏忽和不足。在此,我們誠懇地希望各位讀者朋友,一旦發現書中有謬誤之處,請及時指正,以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予以糾正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