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二十幾歲應該知道的人生潛規則(1 / 3)

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吾師。”這句話非常實在,因為人各有所長,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應在人群中尋找可以啟發自己智慧的人。“以人為師”對自我成長而言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你以別人為師,還可以滿足對方的優越感及虛榮心,達到悅人的目的。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自古以來,君子常常鬥不過小人,因此小人為惡,讓有力量的人去處理吧。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是一句古訓,透視出人們對於小人的蔑視,同時也表現出對於小人的無奈。

一日,蠍子想要過河,求助於青蛙,青蛙說,你是蠍子,有毒,我怎能載你?蠍子回答,載我過河吧,我不會咬傷你。青蛙於是答應蠍子的請求,載它過河。可是在河中間時,青蛙感覺背上刺痛,蠍子背叛諾言,咬了它,青蛙回頭看著蠍子,眼神充滿悲傷和失望,問道,你為什麼要咬我?這樣我們都會淹死。蠍子回答,因為我是蠍子,我無法控製自己。

小人就是小人,他不可能變成君子,所以古人說的“寧肯得罪十個君子,不願得罪一個小人”就是這個道理。

“小人謀人不謀事,君子謀事不謀人”,這就是小人與君子最大的差別。君子的誌向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成就一番事業,謀利益,他們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事業上,很少深入地想一下怎樣去對付小人,而小人考慮的是如何算計人,如何打倒異己,以此使自己的名利、地位不受到損害。

另外,小人比君子敏感,心理也較為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語上刺激他們,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們,尤其不要為了“正義”而去揭發他們,那隻會害了你自己!自古以來,君子常常鬥不過小人,因此小人為惡,讓有力量的人去處理吧。

小人之所以不可得罪,其原因就在於小人的報複欲望特別強。在他坑害別人的時候,又小心地提防著別人對他進行報複。小人注定要連續不斷地傷害別人。俗語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小人對別人的報複打擊通常都是用“暗箭”,一般人在明處,小人在暗處,通常都是防不勝防。而小人報複的程度遠遠大於別人損害他的程度。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被小人攻擊、傷害過的人在蒙受損失後竟然搞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個地方得罪了小人,他們根本不敢相信一些匪夷所思的緣由竟然可以成為小人報複他們的原因。

小人一手拍上,一手壓下。他們總有一籮筐的手段等著你,隻要你稍有不敬,他就立刻對你開刀。所以,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小人的功力可非一般。你發芽,他要掐掉你,你再冒,他踩死你,你挺起來,他就拔掉你。實在不能斬草除根,便借助於領導在群眾中假傳領導“聖旨”,欺上瞞下,胡作非為,把你說得渾身是糞。在領導麵前顛倒黑白,挑撥離間,使你成為孤家寡人。

“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講理的怕不講理的,不講理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些都說明遇到小人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不管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難免會遭遇到小人。小人的卑下,手段的無恥,為公理所不容,為千夫所怒指,凡是正常人都看不起小人,但幾乎所有的人又都畏小人如洪水,如瘟疫,又是寧願討個膽小怕事的罵名,也必定要繞路而行,生怕招惹了橫行無忌的小人。

因為小人的報複已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是麵向整個公眾的一種心理傾向,這種傾向強化了小人對於妨礙其牟利者的打擊力度。

總之,由於小人的心思全都在報複與提防反報複上,一般人確實是沒有這般時間、這般口舌、這般心理去和小人死纏爛打,正如同偶爾看看摔跤比賽的觀眾最好別去跟專業摔跤師叫板一樣,在想不出更好辦法的情況下,還是盡量地躲避著、容忍著小人吧,盡量地不得最小人吧。這實際上就是一般人對於小人的心照不宣的想法。

所以,對於小人,隻要認清了他的麵目,就遠遠地躲著他,在不得已於之交往時,能忍則忍,切不可得罪他。

要以人為師,不可好為人師

越是靜心聆聽別人,智慧的火花越會不斷產生;越是滔滔不絕說教的,愚蠢的言行越會不斷產生。

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吾師”,這句話非常實在,因為人各有所長,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應在人群中尋找可以啟發自己智慧的人。“以人為師”對自我成長而言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你以別人為師,還可以滿足對方的優越感及虛榮心,達到悅人的目的。

相反,“好為人師”卻不是件好事。古人也曾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裏的“好為人師”指的不是“喜歡當老師”,而是喜歡指點、糾正別人,以自己的主觀願望來要求別人,希望別人遵照自己的話去做,倘不如此,便覺對方冥頑不靈,甚至無可救藥。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人,他們喜歡指出別人的“錯誤”,指正別人的“缺點”,並“貢獻”自己的意見,大到工作方法、交友方式,小到衣服發型、教育子女的方法……

這種人的確是出於一片善心,對旁人的“錯誤”無法袖手旁觀,但更多的則是自以為是,認為別人的觀念有問題,隻有他的才是“真知灼見”。殊不知,不管你是基於一片好心,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提出來,就已經侵犯了人性裏的“自我”,因為你的熱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這種好心是不太讓人領情的。

還有的時候,人們因各自的想法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又何必強求別人一定要與你的思想相同呢?燕雀無法了解鴻鵠的大誌,同樣道理,鴻鵠很多時候也難以體諒麻雀的小小需要,更何況人盡其才,隻要把自己的才華發揮盡,也就夠了。不一定都得身懷大誌不可!

所以說,以人為師得智慧,我為人師得愚蠢。越是靜心聆聽別人的,智慧的火花越會不斷產生;越是滔滔不絕說教的,愚蠢的言行越會不斷產生。

“好為人師”常常會分散自己的精力,而且還費力不討好,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去幹涉別人,同時也會招致別人的厭惡和反感。如果你非要“為人師”不可,最好也是建立在以下的基礎上才行:

(1)兩人關係很好。作為朋友或親戚你有提醒他不要犯錯誤的義務。

(2)對方真正地敬你為師。你在他心目中夠分量,你說的話他會非常重視,那麼你可以指點一二;如果分量不足,那就別自討沒趣了。

(3)他自己來“請教”你。別人來請教你時,你可以給他一些建議,但最好避免“你必須”等過於肯定的字眼。另外,說多少,還是要有些斟酌。

與其“好為人師”招惹麻煩,不如去“拜人為師”求自己成長。要克服處處想做別人先生的欲望,做人沒有必要時時做別人的導師,處處講自己的“真理”,更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才是最正確的。

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

真正的大智慧是“該聰明時要聰明,不該聰明時要糊塗,甚至是裝糊塗,尤其是不可自作聰明”。

“打破砂鍋問到底”、“懷疑與學問”的精神都是在做學問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學習精神,許多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沿襲了這種思維,對什麼事都喜歡問為什麼,並且習慣性地去找答案。

不可否認,正是因為這種好習慣,年輕人喜歡在工作領域去創新,力求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細做到位,這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把這種精神用在為人處世上,事事都要明白其中的緣由,事事都要證明“我已經知道答案了”,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有時還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

最具代表性的是眾所周知的“楊修之死”。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楊修非常聰明,曹操也很看重他。說起學問與工作能力,楊修的確稱得起“才學過人”。但是,楊修卻不拘小節,處處顯露出自己聰明,一次又一次犯了曹操忌諱。

例如,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盒酥”的字樣,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

還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門後曹操親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隻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說門中加個“活”字就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就令工匠把門改窄了。

楊修每次都猜出自己的心意,這讓曹操很惱火。後來,在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曹操的大將夏侯淵被黃忠殺死,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前進則困難重重,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曹操喝雞湯時,說了一句“雞肋”,楊修得知後,便對軍士說:“大家都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吧!”

曹操知道後非常生氣,楊修還自以為是地辯解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東西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才先準備起來,以免到時慌亂。”

曹操一聽,大怒。以“造謠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斬首,並把首級懸掛在轅門之外,警戒三軍。

可見,事事聰明並不是好事。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不難遇到類似的情形,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總怕自己不表現,別人就會認為自己是個蠢蛋,殊不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真正的大智慧卻是“該聰明時要聰明,不該聰明時還是要糊塗,甚至是裝糊塗,尤其是不可自作聰明”。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小時候比較“木訥”。在小鎮上,人們都說他很蠢,每次有人一手拿著1美元,一手拿著5美分,問他要哪一個時,威爾遜都會回答:“我要5美分。”

許多人不信小威爾遜竟有這麼傻,紛紛拿著錢來試,然而屢試不爽,每次小威爾遜都回答“我要5美分”。整個學校傳遍了這個笑話,每天都有很多人用同樣的方法愚弄他,嘲笑他。

終於,他的家人忍不住了,問小威爾遜:“難道你真的傻到連1美元和5美分哪個多哪個少都分不清嗎?”

“我當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1美元的話,就沒人願意再來試了,我以後就連5美分也賺不到了。”

看來,這“糊塗”也是一種大智慧。鄭板橋也說過:“難得糊塗”。人有時該糊塗時就得糊塗,隻要把握好大是大非,不違反大原則,有些事情不必較真,某些場合還必須得放棄自己的明白,順其自然,心平氣和地裝裝糊塗。擁有了這樣的心態,也就會活得更輕鬆些。在個人名利麵前糊塗些好,糊塗些也就會忍讓些、包涵些,矛盾也就會少些,生活自然也就會更愉快、更自如、更逍遙。

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乃假糊塗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真正的聰明人都有自知之明,絕不會刻意地向眾人表現才智、嘩眾取寵。

麵對批評需反省,莫找理由反駁

反省是建立一種內在的監督反饋機製,來及時知曉自己的不足,及時匡正不當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