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特爾曼從1928年起對1500名0~7歲的天才兒童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對其成年之後,最有成就的20%和沒有什麼成就的20%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發現,他們成年後之所以產生明顯差異,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性格,強烈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毅力,而後者甚為缺乏。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培養優秀品質是至關重要的。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就能夠形成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就是樂觀向上,心態積極,不懼磨難。具備良好的性格就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健康成長。
在人群當中,人們的性格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有的讓人感到和諧,如謙虛、自信、熱情大方、誠實、無私、勤勞、細心等;有的讓人覺得不舒服,如狂妄、自私、虛偽、懶惰。歸根結底,性格的類型是由各種性格特征的獨特而有機的結合造成的。這種結合,可稱為性格結構。性格類型的劃分,標準各異,因而分法不一。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內傾型”和“外傾型”的性格理論較為著名。榮格認為,性格內傾的人,很少向別人顯露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在情感方麵經常自我滿足,珍視自己內心的體驗;在他人麵前容易害羞,說話慌張,不願在大庭廣眾麵前出頭露麵,做事深思熟慮,但缺乏實際行動,常有困惑、憂慮、鬱鬱不樂之感。性格外傾的人,心理活動傾向外部,經常對外部事物表示關心和感興趣。這些人性情開朗活潑,善於交際,但他們不願苦思冥想,而要依靠他人或活動來滿足個人情緒的需要。同時他們善於在活動和群體交往中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情感;不曉得害羞,而且健談、交朋友當麵就熟,說話大膽、不考慮別人的感情。他們自由奔放、當機立斷並易發生輕率行為,動作快、不拘小節。榮格認為,內傾和外傾,其實不過是程度問題。一個人隻是或多或少地屬於內傾型或外傾型,並非整個都是內傾或外傾。內或外都是相對而言的。
性格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環境是性格發展形成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環境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活動圈子以及工作實踐來發生效應的。
性格的成熟是相對的,絕對的成熟是不存在的。從人所處環境的變化不定來講,性格也有一定變化,但是,除非較大刺激(比如失戀、對自己重要的人發生意外、重大失敗或挫折等),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就基本穩定不變。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性格是最能體現個體差異的一個特質。我國心理學家把性格定義為:在現實中一個人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所表現出的個性心理特征。通俗地說,性格表現在“怎樣做”,反映了人的行為方式。
塑造良好的性格有許多途徑。那麼,怎樣塑造良好的性格呢?
(1)正確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
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性格特征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才能使自己不斷地進行性格的學習與磨煉,不斷形成良好的性格。分析的過程,是一個深化自我認識的過程,是性格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重要環節。
(2)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人的性格歸根到底還要受到世界觀、人生觀的製約與調節。年輕人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與生活信念,性格就會自然受到熏陶,表現出樂觀、坦蕩、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失去了人生目標和生活的勇氣,性格也會變得孤僻和古怪。
(3)重視環境對性格的影響
群體生活具有一種類化的作用,對人的性格會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在正確的指導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體風格,有助於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加速性格的強化與改造。所以說,群體是環境中的最重要的載體,需要刻意加強群體建設。
(4)在實踐中磨煉性格
性格體現在行動中,也要通過實踐、實際行動來塑造。實踐應具有廣泛性。學習實踐、生產實踐都可以磨煉自己的性格。特別要注重在艱苦生活中,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培養不怕困難、勇於鬥爭的生活品格,從而適應社會的需要。
性格箴言
成功學家告訴我們: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性格,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盡相同。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鍛煉而改變的。若想收獲好命運,先要擁有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