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河南項城人,生於官宦世家。自幼天性聰慧,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神童”之譽,曾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同在英國人辦的一所書院讀書。畢業後,張伯駒進入袁世凱的陸軍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受訓,並由此進入軍界。其後在軍閥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部任職,曾任過提調參議。由於他的身份特殊,與當時的達官貴人多有往來。要以他當時的身份,在軍隊裏覓個高級軍官混混,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他心裏清楚,他厭倦軍隊生活,而他喜愛的則是讀書、陶冶性情的文化藝術活動,於是,便不顧雙親和眾人的反對,毅然退出軍界。
退出軍界後,他利用自家的優越條件,在家藏的古典文史書中找到一方馳騁的天地,各種古書典籍陪伴他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他樂於和文人雅士們交往,經常和他們一起聚會,一起歌吟暢詠,填詞作畫。他學唱京劇並登台演出,鑒賞並收藏古董墨寶,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
他的父親生前曾參與創辦中國鹽業銀行,並為銀行投資20萬元,任董事長一職。死後留下偌大一份家業,張伯駒對此卻毫無興趣,後來在母親的百般相勸和苦求下,才就任鹽業銀行董事長兼總稽核之職。母親實指望他繼承父業和財產來振興家業,可實際上,他隻是掛了個董事長之名,很少過問銀行之事,而專愛書畫、戲曲等藝術,且在這些方麵表現出非凡的天賦。他的詩詞著述頗豐,京劇藝術造詣很深,經常同當時的名家登台演出,不僅轟動京城,而且影響涉及全中國。
誠如國畫大師劉海粟所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沒有做一個高官巨賈,但是卻成了“當代文化高原的一座峻峰”,這也是張伯駒先生的最大收獲吧。一個人連“做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還談什麼事業成功,人生輝煌?當一個人真正“成為自己”時,才有可能滿懷信心地開拓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