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寬刷包容,也是涵養、大氣、坦蕩和仁慈,就像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而紫羅蘭卻把香留在你的腳跟上。
寬容是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和思量的處世態度。她似清風,如甘露,滋潤著你的心,給你一個舒展和明媚的環境。
寬容是人類應具有的一種美德和修養,是一個人成熟、健康的標誌,凡善於寬容的人,說明自己的品德已進入到一個良好的道德範疇,已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品質層次上。
古往今來,寬容的例子不勝枚舉。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曾因王位繼承的問題刺殺齊國的齊桓公未果,後來,齊桓公即位後,接受鮑叔牙的忠言,起用管仲做宰相,不僅使齊桓公留下了任賢不避仇的美名,而且為其帶來了日後的大業。這是古代寬容的例子。近代,郭沫若和魯迅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在魯迅逝世後,郭沫若不像有的人那樣“公已無言時”前去“鞭屍”,而是“深深自責”以前的“偶爾鬧孩子脾氣和拌嘴”,並表示“魯迅先生罵了我一輩子,魯迅死後我卻要恭維他一輩子”,足見郭沫若豁達大度的精神。前不久,恐怖大亨本·拉登製造的“9·11”恐怖事件令全世界人民無比震驚和憤怒,但占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民沒有趁機對那些與他們不同類型或信仰不同的人進行報複。因為他們知道對不同信仰、不同意見、不同種族的人的包容之心是美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也是最終戰勝恐怖主義的法寶。
所以要寬容,是因為大自然是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所以要寬容,是因為現實社會是紛繁複雜,發展變化的;所以要寬容,是因為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犯錯誤,都會有缺點,正如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盡可能少犯錯誤,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承認自然、社會和人的多樣性,就應該包容它們的千差萬別。
有一位名廚曾有名言說: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你怎樣努力,都不可能合每個人的胃口。廚藝如此,做人亦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別人未必都合自己的胃口,而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你又何嚐能符合每個人的胃口?這樣看來,做人就應該存寬容之心。
遊覽名刹古寺,經常見關於寬容方麵的對聯,細細讀來,頗具意味。其中:南京多寶寺內彌勒佛旁一副對聯寫道:“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而北京潭多寺內的對聯則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兩幅對聯說的都是寬容。前者主張“於己何所不容”,能容忍別人的種種。後者則強調不僅能寬容可容之事,對“天下難容之事”也要能夠寬容。四川樂山淩雲寺一副對聯則又是一種境界:“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無知無識;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來觀去,觀他人總有高低。”這副對聯強調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笑,並非笑人,而是笑自己的無知無識;觀,並非觀人之短,而是要觀人之長。世上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都有短長,有時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往往結合在一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春好秋亦妙,夏天不失其美,冬天各得造化”。如此看人,對人,才能見人之長,才有寬容的氣量。
其實,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一麵鏡子,看到對方是一塊貧脊的戈壁灘,在別人眼裏你可能就是一片茫茫的沙漠;注視對方如同看壯美的山,在別人眼裏你就會是一道動人的風景。你懷著一顆溫馨善良的寬容之心默默地站在人群中,周圍的人就會如同出土的芽苗,秋日的紅楓,冬日的鬆柏,被一縷清風拂過,被一個聲音喚醒,被一種寧靜感動。你用一塊千年的琥珀提供給朋友密封懺悔心靈的港灣,多年後的一個明媚的午後,朋友會用一雙睿智的慧眼去解讀你年輕時的美麗。
寬容是美麗的。上蒼造物,何等超絕,在賦予生命的同時,也賦予了一顆寬恕包容之心。就像那紫羅蘭,從不拿別人的缺點懲罰自己。人生的際遇,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的,總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遭遇,逢坎坷不頹廢,遇泥濘不退縮。時時處處秉持一顆寬恕包容之心,你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快樂。
古人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廣闊;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精神一定充實;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心靈一定純潔;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靈魂一定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