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1788~1860),德國著名哲學家,開創了唯意誌主義哲學及生命哲學流派。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母親是一位通俗小說家。他從小就厭惡商業生涯,憧憬文人學者平靜高雅的生活。叔本華最初在哥廷根大學學醫,後來,改學哲學,對柏拉圖和康德哲學至為傾服。1814年叔本華取得博士學位。1819年發表重要哲學著作《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他的哲學探討的是世界和人類的本質、本源問題,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誌,事物是意誌的現象或表象,意誌與表象的關係是建立在人與世界的關係的基礎之上的。人生就是意誌的表現,意誌是無法滿足的淵藪;而人生卻總是追求這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華認為,人這種生命現象也是求生意誌的客體化,是所有生物中需求最多的。叔本華把意誌在追求目的時受到阻礙稱為痛苦;把意誌達到目的的狀況稱為幸福。所以說,痛苦是經常的,幸福卻隻是暫時性的。因為,人的追求永無止境,如此說來,痛苦成了人生的本質。此外,如果人的願望就算得到一時的滿足,可是,可怕的空虛和無聊便會迅速襲來。
讀其書而知其人,明其義而囿其辭,叔本華的思想也是一種令人迷惑的哲學。由於時代的局限和叔本華個人的偏見,文中不少地方感情用事,用語欠妥。在此,敬請讀者在閱讀時予以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管怎樣,叔本華的人生哲學開創了一個時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提出的“意誌”、“本能”、“直覺”、“痛苦”、“死亡”有廣泛的價值,叔本華的哲學實際上開創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學的先河。
本書所選篇章係根據叔本華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編譯而成,涉及到人的本性、處世之道、待人之道、愛與恨,生與死、人生對策等諸多問題,我們相信本書對於了解叔本華的思想,提高青年人的理論水平,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