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走為上(1 / 3)

【原文】全師①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注釋】①全師:師,古代兵製,二千五百人為師。這裏當作軍隊的意思。

避敵:字麵意思為避開敵人。全句意為,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此語出自《易經·師》卦。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作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的常道。

【譯文】全軍退卻,避開強敵,以退為進,待機破敵,這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計名出處】此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父子唯應急走耳。”

【計名闡釋】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桓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其實,我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晉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

他撤退九十裏,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誌。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並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內,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傷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古計今用例說〕

“走為上”,俗語謂之“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

此計看似簡單,卻是36計裏最高明的一計。

企業經營者要運用此計,應具有靈敏反應的綜合機製,如建立市場信息搜集、分析係統;企業監督運行係統。從客觀實際出發,冷靜作出判斷,使“走”這步棋不出差錯。

企業經營者在下列幾種情況下必須走:對外投資時政策有變化,於己大為不利,應盡量抽資而“走”;市場前景暗淡,本大利微甚至虧損的產品應割舍,重新調整企業產品結構;適於短淺投資的項目,期限已到,應“走”;市場難以開發,所需費用企業承擔不起,應“走”。

在很多情況下,企業經營者應該果斷地“走”。例如,本行業偽劣產品充斥市場,行業形象聲名狼藉,企業投入再多也於事無補,這時,企業必須及時調整產品結構,改變營銷策略,以新的麵貌出現在消費者麵前;另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遭遇強大敵手。實力對比不及對手,應果斷退卻,積極主動改變行銷方式,尋找新的市場或者把人、財、物都轉移到已有競爭力且前景光明的老市場,集中力量促銷,使產品的銷售行情“柳暗花明又一村”。

1.毛紡廠的妙棋

山東淄博市第二毛紡織廠,是一個由機床廠轉產改建的毛精紡織企業,企業經營指導思想一直是“多品種,小批量”。由於該廠是轉產企業,在精紡呢絨生產方麵經驗不足,技術不過關,所以品種多、批量小使得企業的這些缺陷更為突出。同時,該廠通過市場調查了解到,京、津、滬一些精紡老廠,由於出口利微或虧損,正準備轉向內銷,將很快對本廠的銷售市場造成“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