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一種認識,一種對事物的認知、認同;信念是一種情感,一種藏於人內心的熾熱感情;信念是一種意誌,一種堅強的、堅決的始終不渝。堅持自己的信念,用堅強的意誌、不懈的努力鑄就自己的輝煌,實現人生的價值。
信念力驅動著我們的精神和身體
信念指的是人們對基本需要與願望強烈的、堅定不移的思想情感意識,信念影響著人們在行為中對相應目標事物所具有的評價和行為傾向。信念力驅動著我們的精神與身體,信念力是一種創造性的、永恒且無限的力量。
一個沒有信念或者不堅持信念的人,隻能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而一個堅持自己信念並矢誌不渝走下去的人,永遠也不會被困難擊倒。因為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驚人的,它可以改變目前惡劣的狀況,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圓滿結局。
隨著《哈裏·波特》風靡全球,它的作者和編劇J。K。羅琳成了英國最富有的女人,她所擁有的財富數目是驚人的,甚至連英國女王都望塵莫及。然而,她曾經也有過一段窮困落魄的曆史,她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恰恰在於她堅持自己的信念。
羅琳從小就熱愛文學,非常喜歡寫作和講故事,而且她一直都在堅持,從來沒有放棄過。讀大學的時候,她主修的是法語。等到畢業後,她決定一個人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後的一段時間裏,她與當地的一位記者墜入情網,並迅速結婚。
不幸的是,這段婚姻並沒有持續多久就破裂了。婚後,丈夫的本來麵目暴露無遺,他總是毆打她,並不顧她的哀求將她趕出家門。
沒過多長時間,羅琳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傑西卡回到了英國,開始了單親媽媽撫養孩子的生活,母女倆棲身於愛丁堡一間沒有暖氣的小公寓裏。
丈夫的狠心離去,工作的不穩定,再加上居無定所,使羅琳變得身無分文。麵對著嗷嗷待哺的女兒,羅琳的狀況非常糟糕,生活的貧困常常使她吃了上頓沒下頓。後來,她不得不靠領取救濟金生活。
但是,家庭和事業的失敗並沒有打消羅琳寫作的積極性,她曾經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道:“或許是為了完成多年的夢想,或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也或許是為了每晚能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女兒聽。”她靠著信念堅持寫作,不分白天黑夜,夜以繼日。有時為了省錢省電,她甚至待在咖啡館裏寫上一天。
就這樣,在女兒的哭叫聲中,她那本震撼全球的書誕生了,並創造了出版界的奇跡,她的作品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1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引起了無數狂熱粉絲的追捧。
羅琳從來沒有遠離過自己的信念,她用自己的智慧與執著贏得了巨大的財富。即使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她也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直到達到事業的頂峰。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夢想成真,登上人生之巔,享受自己創造的豐碩果實。但讓人遺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堅守不住自己的信念,總覺得頂峰是那樣高不可攀。於是,大家都望而生畏,止步不前或者半途而廢。
有了信念,人們的精神就有了寄托,行動也有了意義,這樣的生命體也會燃燒出勇氣和希望。當一壺裝滿沙子的“水”成了人們唯一的希望,人們便有了最高的信念,那就是喝到裏麵的“水”,這種信念使他們存活了下來。
在古希臘的神話中有一個淒婉動人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信念的力量,使人們感受頗多。
希洛深愛著對岸的少年利安得爾。她每晚總要在樓上點上一盞燈,方便利安得爾找到回家的路,使他安全遊過赫裏斯海峽。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裏,為利安得爾引路的燈被風吹滅了,利安得爾因此溺死在大海裏。
希洛點燃的僅僅是一盞燈嗎?當然不是,她點燃的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的寄托。人一旦失去了信念,就會迷失方向,喪失勇氣,一顆追求的心由此就可能永沉海底。
在沙漠中的一個梨,成了穿越沙漠信念的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梨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顯露出堅定的神色。最終,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打開了緊握手中的梨——但梨早已幹癟,沒有一點水分。
由此可見,信念是脊梁,支撐著不倒的靈魂;信念是明燈,照耀著期盼的心靈;信念是路標,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美國成功學奠基人奧利森·馬登曾經說過:“你的體內有著偉大的力量,如果你能發現和利用這些力量,你就會明白,你所有的夢想和憧憬都會變成現實。”其實,信念不一定要豐厚的物質保證,信念往往是一個簡單直接的目標,隻需做到始終如一,它便成了力量的最高形式,無往不勝,愈挫愈勇。
信念力為你帶來富足的人生
信念力創造了我們,並修補著我們的不足。如果我們選擇與信念力相伴,那麼我們將能夠實現自己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幸福。信念力是一種超越死亡、不可摧毀的力量,它能為我們帶來富足的人生。
信念是一種心理動能,是意誌行為的基礎。泰戈爾曾經說過:“信念,這強烈的精神搜索之光,照亮了道路,雖然凶險的環境在陰影中潛行。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信念能給人帶來富足的人生,隻要我們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狀態與理想追求,那麼我們的生活處境將會為思想、注意力和精神狀態激活、更新。
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應該有幸福、快樂和富足的生活,但是我們不相信世界財富的無限性,總認為有限的財富輪不到自己頭上來,這是我們自身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並沒有理解取得財富的成功法則,更沒有按照它的指引去奮鬥。如果我們懷抱信念,持之以恒,一直堅持下去,不論沿路遭遇多少坎坷與挫折,都不放棄,那麼何愁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福利家族的創始人——理查德·福利,是希伯來一世時期斯坦布裏奇附近的一個普通居民。當時的斯坦布裏奇是英國中部城市製鐵業的中心,而主人公理查德就是這個行業中一個製造釘子的普通工人。
有一天,理查德發現現在用鐵棒製釘子的工序非常笨拙與繁瑣,浪費了很多勞力和時間。當更廉價的釘子從瑞典進口以後,斯坦布裏奇地區的釘子就迅速失去了市場。瑞典人之所以能將釘子的成本降下來,是因為采用了最先進的分裂機和其他機器。而英國人還在采用繁雜的工序,人工準備製作釘子的鐵棒,所以製作工序落後了許多。
理查德·福利弄明白這些之後,決定改革製釘工序。他突然從斯坦布裏奇失蹤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沒有他的消息,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裏。理查德·福利怕萬一失敗,就沒有臉麵回來,於是就沒有透露自己的行蹤。
理查德身上沒有多少錢,但他還是想方設法到達了港口城市赫爾。他在一艘開往瑞典的輪船上找了一份工作,用苦力來抵消船票。他身上僅有的值錢的東西是一把小提琴。到達瑞典後,他沿途乞討,來到烏普薩拉附近的丹內馬拉煤礦。他小提琴拉得很棒,性格也很開朗樂觀,那些礦工很快就喜歡上了他。他開始進入鐵礦工作,幹最累的活兒,他抓住一切機會,細心觀察,偷學鐵棒分裂的工藝。達到目的後,他又從鐵礦失蹤了,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
其實,理查德·福利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把失蹤以來的收獲告知了城裏的富商奈特先生和另外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人,充滿信心地向他們籌集資金,建造工廠和機器,以便采用新的鐵棒分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