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物證袋中的這塊磚頭大約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塊頭”。而旁邊的普通磚頭,大約是長24厘米,寬11.5厘米,厚5.3厘米。兩相對比大小差異懸殊。
“大家請看現在播放的這張照片。”說著,技術劉又展示了一張照片。
照片上 ,有三堆各少量的磚碎屑,分別被標號為1號,2號和3號。
“大家請看,照片中的1號和2號樣本,碎屑的所有理化指標,完全一致,甚至連顏色都完全一致;3號樣本與1號和2號則有著明顯的區別。”技術劉說完,故意留出時間給大家仔細看了看,趁大家在仔細觀看的時候,他繼續介紹道:“1號樣本,是從死者頭部傷口處提取出來的,2號樣本是小李從明東島上帶回來的,現在躺在桌子上的那塊大磚頭上剝離出來的,3號樣本是從普通青磚上剝離出來的。”
“我們們可以認為殺死方一川的凶器,與放在桌子上的那塊大磚頭,是一樣的東西嗎?”石強臉色凝重地向技術劉問道。
“這個我不敢回答。”技術劉還是比較謹慎的,沒有正麵回答石強的問題,他接著說,“但是,除了剛才跟大家介紹的這些外觀上的特征,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
大家靜靜地聽著,不知道技術劉那裏到底還藏了多少幹貨。
“我已經對1號和2號樣品,進行了碳十四鑒定。”說著技術劉舉起兩份報告單,鄭重地宣布,“兩份樣品,距今年代都是大約600年,正負50年誤差左右。那個時候大約應該是明朝初年。這個結論也與磚上陽刻的銘文信息一致。”
這一個結果的宣布,一下子引起了會議室裏的一陣騷動。大家無不交頭接耳,表達著自己的看法。
“張隊,各位,我個人感覺,殺害方一川的,很有可能就是與我們手裏掌握的這塊明朝大磚頭完全一樣的另一塊大磚頭。”小李大膽地提出了這種假設。而此時,竟沒有任何人反對。說著,他把原本放在桌子上的這塊大磚頭拿了下來,給大家傳閱。
“我同意。鑒於這種磚頭實在是太少見了,所以,我感覺通過這種特殊的磚頭,以物找人的思路應該會有收獲。”石強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恩。”張劍東對這種以物找人的思路表示肯定,而且顯然他早已對這個思路心有所屬了。“但是,畢竟我們不是專家,對這塊磚頭的來源、用處、曆史記載等詳細信息完全不了解。所以,石強,小李,你們帶上這塊明朝磚頭,去找一些這方麵的專家,讓他們給我們鑒定一下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磚,有什麼特點,尤其是出處和去向。我們隻有盡可能多地搜集到關於這種磚的特性,才能做到盡可能縮小我們以物找人的範圍。”
“好的,張隊,我們這就去辦。”石強響亮的領受了任務。同時看了一眼技術劉,點了點頭,表示,“這塊‘磚頭’,現在由我們接手了。
“好了,散會!”張劍東不忘又在最後叮囑了石強一句,“不論從案件偵破角度,還是從文物保護角度,都要一定確保保護好這塊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