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原來在廠裏工作時那樣,齊心合力,不計較,肯吃苦,小吃店越辦越紅火,規模越來越大,後來有一天,竟兼並了那家瀕臨倒閉的廠子。幾年過去了,小吃店發展成一家餐飲連鎖集團。
工作和生活中並非總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無情競爭,有時候,退讓或許也是一種更積極的進取。
坦然麵對失去
◆文/佚名
“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們總是習慣於得到而害怕失去。認為得到了可喜可賀,而失去了就可歎可惜。每有所失,總要難受一陣,甚至為之痛苦。
為了生命盡可能卓越,我們的確應該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業績。然而,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失去,學會忍受失去。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標,有時不得不“丟卒保車”;尤其是為了不玷汙自己的人格,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錢——那種隻要出賣良心或尊嚴就可以得到的金錢。
坦然麵對失去,就是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經常為自己整整枝、打打杈,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以便集中精力於人生的主要追求。這樣,大而言之,有益於社會;小而言之,有益於自己。坦然麵對失去,需要及時調整心態,首先要麵對現實,承認失去,不能總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之中,得到和失去其實是相對的。為了得到,需要失去,因為失去一些,可能又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另一些。
老百姓有句俗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事實正是如此。與其為了失去而懊惱,不如全力爭取新的得到。
應該明白的是,有時失去並不一定是損失,而是放棄,是奉獻,是大步躍進的前奏或序曲,這樣的失去,不也是好事嗎?
退回來的“路”
◆文/佚名
一個智者過獨木橋,眼看就要到橋頭了。迎麵走來一隻羊,於是他迅速地往回退。
這時,一旁的路人看見了,便問:
“你馬上要到那端的橋頭了,為什麼卻要退回來呢?”
智者笑著答道:“我不退回來,它又怎能為我讓路呢。”
路人聽了,啞然。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爭。有時,你所退讓的路也正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懺悔之語
◆文/佚名
幾乎每個人心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能釋懷的心事。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誌說,1986年,他們替國外一家公司代理服務器。有一個客戶購買的服務器出了問題,由於國外的公司未能找到,無法索賠,就這樣聯想賴了客戶兩萬元,但這事成了壓在柳傳誌心頭的一塊石頭。幾年後又碰到那個客戶,柳傳誌趕緊將兩萬塊錢還給對方,這才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家麵對媒體講出的內心最為真切的感受,最該保守的秘密,然而,他說了,因為他說了,他才更受尊重。
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也有話要說:以前東軟集團開發了一個“房地產交易軟件”,投資三百多萬元人民幣,發行到二十幾個省,收益四五千萬元人民幣。但是劉積仁自己卻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多大用處的軟件。當時隻顧市場需要,沒有引導消費方向,沒有顧及客戶利益。這是讓他至今羞愧的一件事情,在媒體上他鄭重地向使用過這個軟件的客戶道歉。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1994年在江西,希望飼料供不應求,農民排起長隊。執行廠長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用多水分玉米做原料加工飼料,豬吃後不長肉。低成本使希望集團在江西賺了五百萬元人民幣。集團有了希望而農民沒了希望,結果現在希望飼料在江西銷售最差,劉永好感歎:“這大概就是報應。”
普通人懺悔,個人必然長進;企業家懺悔,經濟必然騰飛:民族精英懺悔,國家必定昌盛——最好人人都能懺悔,將隱晦的心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
失而複得的朋友
◆文/佚名
一記者到一位教授家拜訪,適逢教授的一位朋友去還錢。那人走了之後,教授就拿著錢感歎地說:“失而複得的錢,失而複得的朋友。”
記者聽了不解地問後一句話的意思。
教授說:“我把錢借給朋友,從來沒指望他們還。因為我心想,如果他沒錢而不能還,一定不好意思再來,那麼我吃虧也隻是一次;如果他有錢而想賴賬,一定不敢再來,那麼我等於花點錢,認清一個壞朋友。談到朋友借錢,隻要數目不太大,我總是會答應,因為這是通財之誼。至於借出之後,我從不去催討,因為這難免傷了和氣。因此,每當我把錢借出去,總是既借出了錢又借出了朋友的感覺。而每當不待我開口,他們就如約將錢還來,我又有失而複得了錢,且失而複得了朋友的快樂。這不是一種很平和完滿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