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放鬆情緒——為想象留一個特別的空間(6)(2 / 3)

一株才華初露的幼苗

◆文/佚名

法國雕塑藝術大師羅丹出身於貧寒家庭,父親是警察局的雇員。雖然他自幼酷愛繪畫,但由於父親的強烈反對,因此隻能徘徊在美術學校的大門外。

羅丹後來的偉大成就,更多的是得益幹他的勤奮好學。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個業餘畫家的家裏對著實物畫幾個小時的素描,接著又急忙趕去上學。晚上從學校回來,還要去博物館。當時博物館裏有一個專畫人體的學習班。他在那裏要畫上兩個小時。除此之外,他還要抽空到圖書館、博物館,觀摩學習古代的雕塑作品。羅丹是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和工作,他說:“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頓,哪怕是一秒鍾都要抓緊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

羅丹14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進入了巴黎圖畫教學學校。在那裏,他遇到一位愛才如命的老師——勒考克。勒考克發現了羅丹這株才華初露的幼苗,立刻以極大的熱情和嚴格的態度來精心培植他。

有一次,羅丹因家庭經濟困難無力購買顏料,十分難過,一氣之下,決定撕掉自己所作的畫,永遠與藝術告別。勒考克聞訊火速趕來,聲色俱厲地對羅丹說:“隻有我才能決定如何處理你的這些畫!我要把這些畫保存起來。”

不久,他把羅丹送進雕塑室去深造。後來,羅丹在別人勸告下報考巴黎官方的美術專科學校,但一連三次都名落孫山。

羅丹絕望了。他悲傷地認為,作為雕塑家,自己的生命已經結束了。這時,勒考克先生又向他伸出了熱情的雙手,耐心地開導他說:“未被錄取,這是你可能遇到的最好的事情。要知道,美術學校已經變成了一所古典主義的學校,那裏塑造出來的東西千篇一律,毫無感情,非常單調,全是騙人的東西。”

在老師的鼓勵下,羅丹重新樹立起不斷進取的信心和勇氣,終於成為繼米開朗琪羅之後最有影響的雕塑家。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都有迷茫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你不能自己走出迷茫時,可以向師長或朋友求助。

兩尊大理石雕塑

◆文/佚名

納爾遜中學是美國最古老的一所中學,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陸的73名教徒集資創辦的。在這所中學的大門口,有兩尊用蘇格蘭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塑,左邊的是一隻蒼鷹,右邊的是一匹奔馬。

300多年來,這兩尊雕塑成了納爾遜中學的標誌。

它們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縮成微雕擺放在禮品盒中。許多人以為鷹代表著鵬程萬裏,馬代表著馬到成功。

可是當你仔細研究了學校的曆史,了解了這兩尊雕塑的緣起,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那隻鷹所代表的不是鵬程萬裏,它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這隻鷹為了實現飛遍世界的遠大理想,苦練各種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征途的第四天就被餓死了。

那匹馬也不是什麼千裏馬,而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開始的時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給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換到一位農夫家。上帝滿足了它的願望,可是後來它又嫌農夫給它的飼料少。最後它到了一位皮匠手裏,在那兒什麼活也沒有,飼料也多,可是沒幾天,它的皮就被剝了下來。

那73名教徒之所以把這兩尊雕塑聳立在學校的大門口,為的是讓學生們警醒。

真正能把人從饑餓、貧困和痛苦中拯救出來的,是勞動和生存的技能,而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多與寡。

福樓拜曾經的失敗

◆文/佚名

福樓拜是法國19世紀才華橫溢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將人性剖析得絲絲入扣的小說,這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但福樓拜也曾讓朋友在聽他讀自己的小說時感到“痛苦不已”。

1849年9月,福樓拜完成了他的一部長達53l 頁的著作《聖安鬆尼的誘惑》。當時,他非常興奮,立刻邀請了兩位密友來聆聽他的大作。但他們當時並沒有發覺福樓拜的文學天分,相反,這對於他們簡直是一場災難。

福樓拜大聲地朗讀著自己的作品,而他們兩個則如坐針氈,唯一能做的就是偶爾交談一下眼神。福樓拜並沒有發現朋友們的“痛苦”,仍然自我陶醉地讀著。

最後,福樓拜的這兩位聽眾再也撐不住了,他們決定拉下麵子,坦率地告訴福樓拜,這樣的作品該扔進火坑,燒個精光。這樣的評價就像一瓢涼水,給福樓拜來了個透心涼,自信心一下子全都消失了。但是,很快他又振作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