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點亮心靈——開啟人生的智慧之門(13)(1 / 3)

美國孩子大多數是活潑大方不見外的。孩子見到有人要他回答問題,馬上把旱冰鞋尖向地上一點,來了一個急刹車,說:“當然可以。”孩子拿出手帕擦著他布滿雀斑的臉上的汗水說:“隻要是我知道的。”

“聖何塞的橘子是酸的嗎?”錢先生指著橘子樹直率地問。

“不。”孩子搖搖頭自豪地說,“這裏的橘子可甜呐!”

“那你們為什麼不采?”錢先生指著一隻熟透的橘子說,“讓它掉在地上爛掉多可惜。”

“對不起,先生,我該怎麼回答你提出的問題呢?”

孩子攤攤手,聳聳肩笑著對他說,“我為什麼要吃路邊的橘子呢?這不是屬於我的。”

孩子說著和錢先生揮手道別,又開始有規律地甩動雙臂向遠處滑去。

“這不是屬於我的。”望著早已遠去的孩子的背影,錢先生尋思著這個簡單樸素,但又包含社會公德準則的語言,這是閃閃發光擲地有聲的語言呀!

“這不是屬於我的。”然而,正直卻可以屬於你,沒有那麼多大是大非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發生。一句樸素的話語、一個看似簡單平凡的行為,都有可能包含著對正直的理解與恪守。

決定心情的並不是環境

◆文/佚名

蘇格拉底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裏。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裏。

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環境是最差的,上麵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間讓給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家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樓房的最高層——第七層,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樂樂的。

那人揶揄地問:“先生,住七層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呀!”

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可真不少呢!僅舉幾例吧: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幹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後來,那人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呀?”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是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在困境中,你能夠不像一般人一樣怨天尤人,抱怨不止,而是懷著一顆樂觀平實的心去對待生活,那麼,還有什麼能夠難倒你呢?成功還會離你很遠嗎?

消除內心的恐懼

◆文/佚名

諾曼·考辛斯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神經病學與生物行為學係的副教授。多年來,他一直是《星期六評論》的編輯,還寫過《人類的抉擇》等15本書。

早在前幾年,醫學專家就告訴他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以堅定不移的希望和決心,否定了醫生的預言。這些年來,他堅持治療的自我處方就是:維生素C 加上積極的想法、快樂、信心、幽默和希望。

1954年,考辛斯39歲,為了進行人壽保險而去檢查身體時,心電圖表明他有冠狀動脈阻塞的跡象。保險公司拒絕為他保險。醫生告訴他隻能再活一年半,而且還得放棄工作和體育活動,成天呆坐不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