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點亮心靈——開啟人生的智慧之門(11)(1 / 3)

朝聞道,夕可死

◆文/佚名

漢宣帝下了一道詔書,要為漢武帝立廟堂。朝中文武大臣眾口一詞,齊聲讚同,夏侯勝卻據理反對,支持他的隻有丞相長史黃霸一人。結果,二人雙雙被彈劾入獄,宣帝還要治他們死罪。

夏侯勝是位著名的學者,研究《尚書》的專家。好學的黃霸覺得,能和這樣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朝夕相處真是難得,獄中無事,正是學習的大好時機。於是,他便請求夏侯勝:“請你給我講《尚書》好嗎?”

夏侯勝聽了,不禁苦笑道:“你和我一樣,都是犯下死罪的人,說不定明天就會被推出去砍掉腦袋,還有什麼心思談學問呢?再說,談了又有什麼用?”

黃霸誠懇地對夏侯勝說:“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能在生前多學一些東西,那麼死的時候也會感到心滿意足,沒什麼遺憾的。千萬不要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過去啊!”

夏侯勝覺得黃霸說得很有道理,又被黃霸好學的精神所感動,便答應了黃霸的請求。於是,兩個人便把生死置於腦後,專心致誌地研究起《尚書》來。黃霸學而不厭,刻苦鑽研,終於把深奧難懂的《尚書》吃透了。

夏侯勝在教學中溫故知新,又悟出許多新見解。三年以後,因事態變化,他們都被釋出獄。這時,兩人的學問都大有長進了。

隨時都可以學習,隨地都可以學習。無論你在什麼地方,身處什麼環境,都不要放棄學習的機會,這會讓你受益無窮。

把蠟燭點起來

◆文/佚名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裏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隻要獲得了這點燭光,盡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一個人“不一定終身受雇,但必須終身學習”。隻有不斷學習,才能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這是你一生最大的財富。

98歲的小學生

◆文/佚名

4年前,美國德州一名老人,98歲才背起書包,一償上學讀書的夙願,創下世界上年紀最大小學生記錄;4年後,102歲的他,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索古德的一生》,又成為世界上最老的處女作作家。接受媒體訪問時,這位百歲作家風趣地說,他的小說就像泡泡糖和街舞那樣,在美國可流行了。

“父親教我——躲避煩惱,母親要我——正直做人,我從小就銘記在心。”百歲作家這樣回憶著童年。1898年,喬治·道森出生於德州馬歇爾市的農奴家庭,4歲起就下田摘棉花,沒機會上學的他把種種曆練當做另一種形式的學習。

成家後,他常常“督促”六個子女做家庭作業,隱瞞不識字的事實,直到兒子當兵時才被發現,充分表現了他心底對不識字的遺憾。98歲那一年,因為一位掃盲教師米歇爾的誤闖,開啟了他上學的機緣。當米歇爾發現他是個近百歲的老人,邊道歉邊退出喬治家門時,喬治卻已經穿上外衣,興致勃勃地要跟著他去上學了。

喬治成了有記錄以來最高齡的小學生,掃盲班同學們起初張大嘴巴來迎接這位老同學,後來受他的精神感動,全班沒有一個人輟學。

喬治上學識字以後,在刊物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引起西雅圖一位小學教師理查德的注意,理查德鼓勵喬治將他生動又富教育意義的故事寫下來。完成長篇小說的喬治,如今住在以稿費翻修的屋子裏,問起他的長壽秘訣,他眯著眼睛說,樂觀、飲食適量、不吸煙,最重要的是從不喪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