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大清光緒二十一年。
大家對這個數字可能感到很陌生。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我說兩件事情:第一件,一八九四年是甲午年,在那一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大敗;第二件,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說起這兩件事恐怕每一個中國人立即會熱血沸騰起來,任何一個中國人刻骨難忘。
這是國恥!
這兩件事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直隸總督兼通商北洋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當時被一些人尊稱他為‘李中堂’的李鴻章。
他創建的北洋水師在戰爭中化為烏有,他簽訂的《馬關條約》留下了千古罵名。
光緒二十一年是一八九五年。
第一章光緒皇帝的宮中變法北京乾清宮。
光緒帝坐在龍椅上,周邊是一堆堆的奏折,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一側還有許多成卷的布幅,和一隻隻的箱子。奏折自然是官員的,那些布幅則是一些團體組織的簽名,箱子裏則是各地民眾的請願書。
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個主題,人們要他們的皇帝嚴懲賣國賊李鴻章,殺之以謝天下。
自從親政以來,光緒帝滿腹雄心壯誌,立誓做一個名垂千古的好皇帝,他第一次感到當皇帝不好玩了,而做一個名垂千古的皇帝太難了。
李鴻章能殺嗎?
不能,因為皇太後不同意,何況李鴻章還會說,我簽訂賣國條約不是我決定的,是皇帝下旨準許的。
光緒是個正人君子。
他雖然討厭李鴻章,簽訂條約也不是自己的主意——是太後定的,可是命令卻是從自己的手中簽發的,殺了他,自己將非常內疚,因而他寢食難安,坐臥不寧。
正在這時,太監進來稟報,翁同和翁大人求見皇上。
光緒一聽到他的名字,說道:“不見,讓他走開。”
那太監感到奇怪,翁同和是皇帝的老師,皇上素來對他畢恭畢敬,這回怎麼了?如何提到他,皇上還帶著怒氣?他猶豫了一下出去了。
光緒在太監出去後,感到前額處隱隱疼痛起來,忙取來了鏡子照著看看,那裏有三道傷痕,滲出了淡淡的血來。
他憤怒地一躍而起,攥拳嗔目道:“你這惡婦太狠毒了,敢抓我的臉,朕是至高無上的皇上,你的膽子太大了,朕殺了你,朕要把你打入冷宮,朕要折磨你,讓你不得好死。”
那麼皇上頭上的傷痕是怎麼回事?皇上怒憤的惡婦是誰?這一切又跟翁同和有什麼關係?有聯係,全出在老師的那一條不妙的計策上。
事情是這樣的:皇帝的老婆隆裕皇後是慈禧的侄女,生的虎背熊腰,又相貌醜陋,像隻母老虎,依仗著慈禧在背後撐腰,飛橫跋扈,不要說宮中的妃子了,就是皇帝也不放在她的眼裏。
《馬關條約》條約簽訂後震動海內外,殺李鴻章的聲音彼此起伏。
到底殺還是不殺,皇帝猶豫不決,久久沒有定論,前些日子鬧騰之後,光緒以為消停了,那知近些日子要求殺李鴻章的聲音又高漲起來。
昨天隆裕皇後來了,她表現的十分溫柔,光緒感到很納悶,問她什麼事,開始她沒有說,隻是矯揉造作地賣弄她的柔情,光緒煩厭起來,一再追*下,女人說出了實話,原來她是來給李鴻章求情的,光緒沒有表態殺還是不殺,敷衍了兩句要她走開了。
她走後翁同和到了,翁同和是皇帝的老師,光緒帝對他無話不說,學生就說了皇後來給李鴻章求情的事情,翁同和素來與李鴻章不合,說道:“這些年來,李鴻章貪贓枉法,不知撈了多少好處,做了多少壞事,他的膽子太大了,一定在背後賄賂了皇後。”
光緒恍然醒悟道:“多虧了愛卿提醒,朕正納悶呢?為何皇後無緣無故地來給他求情呢?”
翁同和又道:“皇上,此人奸詐無比,老謀深算,手指竟然伸到了你的身邊,他又是太後身邊的紅人,下一步我們推行新法,將是一個大威脅,現在不正是一個除掉他的好時機嗎?”
說著時,他看了一眼堆積如山的文檔,他知道李鴻章已激起民怨,那些裏麵的內容都是要求皇帝殺他的。
光緒遲疑了一會兒道:“太後卻沒有這個意思,隻要朕革去他的職位。”
翁同和道:“太後也隻是念著舊情,下不了手而已,皇上若是當機立斷地殺掉他,必將順應民望,大快人心,全國人民都稱頌您的功德,太後知道了也不會責備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