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為“空手道”正名(1 / 3)

提起“空手道”,有的人就會想到騙,就會想起“皮包公司”,聯想到“倒爺”,“托”什麼的,認為它是毒蛇猛獸,心裏就生厭惡、就反感、就排斥、就拒絕。

“空手道”到底是什麼東西?“空手道”是不是“空手盜”?告訴你,這裏的“道”不是這個“盜”,而是這個“道”。我這裏說的“空手道”就是無本經營,就是小錢搏大錢,就是白手打天下。一句話,就是用智慧去賺錢,就是“白手打天下,四兩撥千斤”。說得再清楚一點:空手道就是通過獨特的創意、精心的策劃、完美的操作和具體的實施,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規範的前提下,巧妙借助他人的財力、物力、人力為自己謀取財富。這是一種不用或少用自己的錢去賺大錢的具體計謀。因此,“手空而腦不空”是我說的這種空手道的精髓。

“空手套白狼”有什麼不好?空手能套到狼這不是本事嗎?隻要縱觀國內外的商業發展史,玩這套的著名企業家,商賈巨富,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隻不過沒給他取這個名字說這個詞而已。在這裏講得隻是一個商業操作模式,隻要不違法亂紀,就可以大膽使用,就不要怕別人說你玩“空手道”,因為,這是一種高智慧。商業的最高境界就是“空手道”。

“空手道”是門高深的學問,屬“社會科學”類,哈佛大學絕對學不到。現在中國的“空手道”行業,人才奇缺,可以說,哪一種行業幹的人少,哪個行業就賺錢。現在沒有本錢想創業的人太多了,空手道太有價值了,太有用了,太需要我們去學了。

說真的,“空手道”有什麼不好?在社會、法律的規則之內,誰要是有本事,把別人的錢弄到自己的口袋,把別的地區的錢,流到自己的地區,把外國人的錢,挪到中國來,那才叫本事,叫“真心英雄”。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個世紀,就是靠脖子以上賺錢。

所以今天,我要為創業“空手道”說幾句話。

當然,今天我在這裏講“空手道”,不是叫大家去騙、去詐,而是教大家在規範的範圍內,用自己的頭腦,白手打天下,四兩撥千斤,這一點我必須首先聲明。

其實,“空手道”與“空手盜”隻差一步之遙。首先,你要有良好的心態,要有法律意識,道德意識,一句話,就是要遵紀守法,做一個“良民”。否則,你損人利己,騙人害人,就會翻船、就要倒黴、就會進“號子”。這樣的事例確實很多,大家一定要警惕。

世界上許多富豪巨商,開始的時候,都是“空軍”,這些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到底是怎樣“發”起來的?他們成功的訣竅在哪裏?今天,我在這裏把當今社會上一些“空手道”大師和柔道高手們的操作手法,在這裏來個“曝光”,為那些沒錢的、找不到路的朋友,指引一條道路。

各位朋友,你可以花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自己在黑暗中慢慢地摸索,但我告訴你,最聰明的辦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遠”,用最短的時間,學習“頂尖高手”的成功經驗,隻要你看懂了這些高手們“迷蹤拳”裏的一招一式,你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無往而不勝。

當我寫到這裏的時候,在讀者中可能就有這樣的人才,可能就會怪我,說我把這些招數的“老底”都給抖出來了,怪我砸了他們的飯碗。我要告訴大家,時代在發展,手法在創新,不要怕別人學你已經用過的東西,重要的是你要創造出更新、更精彩的方法!

下麵,給大家介紹空手道的“五招大法”

第一招:借天下之勢,發天下大財

怎樣個“借天下之勢,發天下大財”?俗話說得好:“借力發力不費力”。這個“借力發力”就起源於武術散打,如果你光有“蠻力”是不行的,還要懂得借力發力,以小搏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打個比方,你跟別人打架,有個人衝過來打你,他的衝力越大,就越吃虧。因為這個時候,你隻要往側一閃,用腳一絆,他就要跌個四腳朝天,重重的跌倒在地。摔跤就更是這樣,要講究借力,講究“四兩撥千斤”。同樣,我們在商場上,在事業中,也要講究借力發力。

一個“借”字可以說天地廣闊,大有文章。沒有錢,沒有關係,可以向親朋好友借,向銀行大老板借;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沒有經驗,沒有關係,可以借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力量,借別人的腦袋裏的智慧,可以和他搞聯盟、搞合作,讓他以腦袋入股;名不經傳的企業和個人,沒有名氣,沒有關係,可以借“名人”之名氣,揚你之美名;可以借“名牌商標”推銷你的產品;還可以借地盤、借設備、借勞力、借知名度等等為我所用。一個“借”字,確實天地廣闊,大有可為,你可大顯身手。那麼,到底怎麼個借法?下麵就給大家講幾個“點石成金”的方法:

一、做生意沒本錢,怎樣借錢

一談到借錢,有的人就害怕。怕什麼?怕付利息、怕虧不起,還不起。“因為我這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吃不香、睡不著,整天壓在心裏很難過”。對不對?有沒有這種情況?商場上有句話叫做:隻有傻瓜,才用自己的錢去賺錢,會花錢的,花別人的錢,不會花錢的,花自己的錢。著名實業家馬勝利曾經說:隻要能借錢生錢,隻要想辦法借得到,閻王老爺的錢我都敢借。一個人要創業、要發展,當然就要有錢。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所以,你要敢向親朋好友借,向銀行老板借。但不管向誰借,都要有一套方法,有個說法,不然你就借不到,你信不信?

比如你對鄰居說:“我家有一盆花,你幫我修剪一下吧?”對方一定會讓你滾到一邊去,“哼,要我給你賣體力,沒門!”但如果你換一種說法:“我發現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別漂亮,你在這方麵造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麼剪才漂亮?”對方一定會高高興興地幫你剪花了。同樣一件事情,說話的方法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截然不同。

我認為,首先你要有信譽;其次,雙方都有“利”。當然,親朋好友不一定要你的“利”,但不管是誰,都要讓他們感到借錢給你有安全感,不能讓人感到借錢給你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這樣,今後人家誰敢惹你?誰都怕你!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現在的銀行都是商業性銀行,都是為賺錢,都是在做生意,隻不過銀行是做錢賺錢的生意。隻要有利可圖,有個安全感,有個說法,他能不借你嗎?他不借,他靠什麼吃飯?你借得越多,他就賺得越多,他就越高興。你有信譽,他能賺到錢,他還會找你來借他的錢。為什麼?因為銀行現在都有任務指標,都有貸款率。問題是借給你有沒有安全感,他能不能賺錢。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靠自己的錢發大財的,發財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別人。這句話請你好好琢磨一下。你想一想,哪一個大生意是光靠自己做成的,都要靠別人。所以,做生意沒本錢,就要敢於冒風險去借,隻要找準了切入口,用你的“心”去經營,就會財源滾滾,就會錢滾錢,越滾越大。

有的朋友說:我也知道創業沒本錢要借。但是,我借不到,不知向誰借、怎樣借。告訴你,不怕你借不到,就怕你找不到借的理由;不懂借的方法,就怕你沒有信譽,不會經營。如果你是個“借錢不還,借了就虧”的人,誰敢借給你?借給你這樣的倒黴鬼,借得越多越倒黴,今後越不敢惹你。為什麼?因為你耍賴皮。如果碰到這樣的人,人家不倒八輩子的黴才怪呢?搞不好,你把別人都給坑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做這種人!

好了,下麵就來看看那些高手們是怎樣具體操作的。

在中國航運史上,有兩位“船王”都是靠“借錢買船”發家的。一個是香港船王包玉剛。他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是向朋友借的錢。他借錢先買了一條破船,然後,用這條船去銀行抵押貸款,貸來了款,再買第二條船。然後,再用第二條船作抵押,去買第三條船。他就是采取這種“抵押貸款”的辦法,滾動發展起來的。

有一次,他竟兩手空空,讓著名的彙豐銀行為他買來了一艘嶄新的輪船。他是怎樣操作的呢?我們來聽聽他的說法。他跑到銀行,找到信貸部主任說:“主任,我在日本訂購了一艘新船,價格是100萬元,同時我又在日本的一家貨運公司簽訂了一份租船協議,每年租金是75萬元,我想請貴行支持一下,能不能給我貸款?”

信貸部主任說:“你這個點子不錯,但你要有擔保”。他說:“可以,我用信用狀擔保”。什麼是信用狀?就是“貨運公司”從他銀行開出的信用證明。很快,包玉剛到日本拿來了信用狀,銀行就同意了給他貸款,你看,船都沒有造錢就給他了。你會問:為什麼銀行會給他貸款?我們來分析一下:

如銀行貸給他100萬元買這條船,每年就有75萬元的租金,不需二年,他就可以還清100萬元的貸款。

銀行肯定擔心,怕他有錢不還,或有情況還不了錢。這沒關係,因為銀行這裏有貨運公司的“信用狀”擔保,這家公司很守信用,如他不給錢,銀行可以找這家貨運公司,安全不成問題。所以,銀行就敢貸給他。這就是他的說法,這裏就有他的信用。如果你借了,又還了,今後別人才敢跟你打交道。

還有,包玉剛賺到一筆錢,不是像有些小財主那樣,存起來,這樣發展太慢,而是拿他繼續擴大規模。有規模才有效益,這樣才能做大做強。他就是用這種“滾動式”的“抵押貸款”經營法,在大洋裏越滾越大,成為世界航運之首。

這套方法很管用,我套用這種方法,曾以“國有民營”的方式,承包過一家飯店,這家飯店的年租金是60萬元。當時我剛從機關下海,我找了三家國營企事業單位和他們簽訂了“定點消費協議”。協議規定:他單位在我飯店,每年消費多少錢以上,我每年給他們10%的返還。我記得,三家單位每年會議、吃住消費等加起來,大概是100多萬元。然後,我拿著三家的合同和一家較大的、信用較好單位的擔保書,到工行貸款。再加上:“我是下海幹部,你們和政府部門要支持”的說法,貸款很快就搞定了。這裏的問題是:你能不能找到這樣的客戶,他們會不會為你擔保,這就要看你平時的為人做人了。

香港還有一個船王叫虞洽卿,也是靠借銀行貸款起家的,他的訣竅是買舊船進行“包裝”後,再向銀行抵押,得到貸款後,又買舊船“包裝”再抵押。這樣循環往複,資本就越滾越大。據說,他買一條舊船一般價格是5萬 ~10萬元,修理配件,油漆一新後,到銀行可貸款15萬~20萬元。就這樣,他也用這種辦法,滾成了一個“百萬富翁”。

他這種貸款辦法,比前麵的辦法又進了一步。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

他和上麵不同的是:一個進行了“包裝”,一個沒有“包裝”。東西就是這樣,一“包裝”身價就上升,包不包裝價值大不一樣。現在什麼都講究“包裝”。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一個臉上不發光的人,永遠成為不了一顆星。包不包裝,給別人的感覺效果完全不一樣。二者相同的是“滾動”發展,隻有滾動才能大發展。

我也用這種“包裝滾動”的方法,搞過二年房地產買賣,發了一筆可觀的財。現在我說出來告訴大家。

方法是這樣的:先買便宜的、有升值潛力的舊房子,進行“包裝”或改變用途,再打廣告找買主脫手。

一次,我看中了一棟房子,這棟房子破破爛爛的,房主賣了幾年都沒賣出去。我一看大有搞頭。首先,我了解到菜市場馬上就要搬過來,這裏必然熱鬧,一熱鬧房子就要升值。第二,這棟房子緊靠菜市場,臨街麵有二十米長,現在雖是個大門,但可改成四個店麵,這樣不就升值了嗎?而這些房東不知道,看不懂,蒙在鼓裏,沒有這個眼光、創意,也沒有這個信息。這一切我看在眼裏,喜在心上。後來,我以較低的價格買了下來。馬上把臨街麵的大門圍牆改成店麵,安裝上卷閘門。房主一看我這樣搞就後悔了,就有人要出錢買下,並讓我賺兩萬塊錢,但我沒有同意。然後,我按照我的設想,改造裝飾了一下,在外牆上塗上塗料,院子裏栽上花草樹木,房裏布置上家具,貼上畫,遮蓋一些缺陷,經過這樣一番布置,一下子使房子大變樣,變成了嶄新的、非常漂亮的房子,可以說是人見人愛,自己都有點舍不得賣了。這樣房子迅速升值,賣起來也好辦多了。

就這樣,我一年搞了幾棟這樣的房子,買完這棟賣那棟,如此循環,滾動發展,越搞越有經驗,越搞越賺錢。後來有些人看到我這樣搞,就“跟風”,我一看搞得人多了,就不搞了。

各位朋友,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一年搞上幾次,玩上幾盤。俗話說:學習最便宜的是請教,成功最快的捷徑是模仿。

大家不要小看上麵這兩個例子,看似很簡單,但很實用。有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往往最高級的“功法”也是最簡單的。關鍵你要有“悟性”,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運用到其他領域。如果就事論事,學了就忘,就沒意義了。

二、如何借智生財——借腹生仔

所謂“借智生財”,就是借別人的腦袋,借別人的智慧,為我所用,變成自己想要的。就是借天下人的聰明才智,賺我的錢。

當你辦一件事的時候,當你啟動一個事業的時候,自己不熟悉、不懂行、不專業,沒有技術,沒有那方麵的能力,怎麼辦?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傻,不要自己去蠻幹,不要自己花很多時間、精力去研究,去摸索。你就要善於借助別人的力量,借別人的腦袋、技術來用用。這是最聰明的辦法,是最省錢省事、最快的捷徑。

你知道“健力寶”是怎樣出台的嗎?廣東有個叫李經緯的人,原來是個二流小酒廠的廠長,當年他聽到一條信息:“奧運會”需要運動飲料。這在常人看來是個不怎麼樣的信息,但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而他當時除了工資之外,技術、資金什麼都沒有。怎樣才能做成這筆業務?他想自己要搞這個東西,單憑自己的水平肯定不行。因為自己不懂“行”,特別是要搞成市場上一流的新體育飲料產品,就一定要到科研單位去找人才,跟人家合作。因為別人是吃這碗飯的,天天接觸的就是這類東西,他們最了解當前最新的信息。於是,他找到廣東省體育科研所的歐陽孝,請他來研究配方。他找到歐陽孝說:我有個想法,我們一起來合作,搞一種體育飲料,你研究配方,我們來推廣銷售,開拓市場,利潤大家分成。就這樣,他們合作了。

歐陽孝經過上百次的試驗,終於研究出了一個新配方,這就是現在的“健力寶”。產品研究出來了,生產的錢在哪裏?怎樣銷售?怎樣打進“奧運會”?這都是一係列的問題。經過一番考慮,李經緯決定還是來個“借力發力”、“借雞生蛋”。他聽說“亞足聯”將在白天鵝賓館開會,國際足聯主席將出席這個會議。“這真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定要想辦法抓住”。那麼怎樣才能抓住、並利用這個機會呢?也就是說怎樣來操作呢?

首先,產品要進得去。剛開始的“健力寶”並不像現在這個樣子,除了配方,什麼包裝、生產線、原材料、流動資金等統統沒有,簡直就是個“醜小鴨”,“灰姑娘”。怎麼辦?真是急死人!特別是在這種高規格的場合,要招待各國的貴賓、政府官員,那可不是開“國際玩笑”的,你至少也要有個易拉罐什麼的,否則就太不像樣了。那個時候即使有錢,有生產線,也來不及。因為時間緊迫,馬上就要開會。怎麼辦?不管他三七二十一,還是來“借”,來個“借腹生仔”。他跑到“深圳百事可樂公司”,借來一些空罐子。當然,這不能告訴對方幹什麼用。同時,他到印刷包裝廠設計標簽、包裝,然後裝上飲料,貼上健力寶的標簽,通過關係把健力寶擺上了“亞足聯”的會議桌。他又找個記者幫忙,“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記者,心裏早有數。當主席拿起健力寶的時候,“嚓、嚓”,全拍下來了。他拿到這張照片,到處大作文章,到市場上,到經銷商那裏,大肆宣揚健力寶怎麼怎麼好,說某某主席都喝健力寶等等。產品有了知名度,他又采取“集約化經營”的辦法,拿到飲料廠去生產。然後,他拿賣飲料賺來的錢,大部分投入廣告。就這樣,他采取“滾動發展”的戰略,使“健力寶”就這樣打出了市場。

什麼叫集約化經營?這是“借力發力”的重要一招。打個比方說,你在街上看到有種服裝很暢銷,你叫一個服裝廠按照你的規格、尺寸、顏色、布質等要求生產小批樣品。然後,你拿著這些樣品就去參加訂貨會,到市場上去簽單訂貨。有了這些要貨的訂單,你“以銷定產”,就叫廠家成批生產,並打上自己的牌子,利用自己的名氣,知名度,拿出去賣。有些國外的知名產品在深圳找幾家加工廠,幾塊錢的產品,打上自己的品牌就賣幾十或上百元。這種方式就叫“集約化”經營。李寧服裝、耐克皮鞋都是這樣做出來的。

這種辦法有什麼好處呢?首先它不需要大投資,建工廠,招人員,不需要承擔什麼風險,即使這批貨賣不出去,也就是這一點點損失,不會像有些企業那樣,如果這個產品銷售不暢,就會造成很大的積壓,還要承擔許多費用,比如說企業人員工資、廠房設備投入、原材料、廣告費等等,給自己造成很大的損失。“健力寶”這一招奧妙就在於:它巧妙地借用了別人的資產、設備、場地、技術,資金等等……

有位企業家這樣說:“利用別人賺錢的人,才能賺大錢。”我佩服憑真本事吃飯的人,是條血性漢子;但我更佩服會利用別人本事幹事業的人,因為他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漢高祖劉邦,帶兵打仗不如韓信;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不如張良;治國安邦不如蕭何。真本事沒有一項比過別人,他之所以成功,正如韓信所說:“我會帶兵,但高祖會領將。”

你聰明,我會用你的聰明,那我比你更聰明。最聰明的人善於將別人的力量凝聚起來,變為己用。

這個世界上有真才實學的人,最終都為別人所用,很大程度上成為別人的工具,原因在於他們的精力都陷於自己的才學,沒有注意利用別人。人生成功的捷徑,就是將別人的長處最大限度地變為己用。這就是借力發力的精髓。你會借力嗎?

三、怎樣借冕播譽——不花錢打廣告

“借冕播譽”是“借”的另一招。這裏的“冕”就是指記者,新聞媒體。為什麼叫“冕”?“冕”就是“皇帝”頭上的帽子。記者是無冕之王,形象地說就是沒有戴帽子的官。因為他能為老百姓說話,伸張正義,弘揚社會正氣,鞭撻腐敗邪惡。因為記者說句話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能引起更高層領導的關注,能製造社會輿論,引起社會強大反響。如果說,某些東西一旦上了報、上了電視、影響力遠比一些高層領導的話更有分量。所以,有些人特別是腐敗的官員,特別怕記者,因為“不怕上告,就怕見報”。所以,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

借冕播譽,當然就離不開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新聞媒介。這些新聞媒體信息快,範圍廣,威望高,影響大。因此,有些人就把這些“無冕之王”,納入到自己的“借冕”範圍之內,就是借他頭上的帽子來戴戴,讓他的“光環”為我照路,為我服務,利用他的牌子、載體,想方設法為自己作無形投資,作品牌宣傳,讓這些新聞單位為自己免費作廣告。

我原來開過一家公關廣告公司,因為當時沒有錢打廣告,外麵也沒有什麼知名度。如何為自己公司作宣傳呢?我注意到我們市有一個調頻廣播辦得非常紅火,點歌節目也相當火爆,大受聽眾歡迎,我靈機一動,這不就是免費廣告嗎?我開始點歌了,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點歌的人很多,打不進去,我就擬好廣告詞,叫公司所有的人全部出動,用不同的電話打。有一天打通了,主持人接進電話:喂,哎,我叫張春健,我是金太陽公關廣告公司的,我的電話是5818168 (諧音:我發要發一路發),在這裏我為公司的全體員工點一首歌,祝他們事業蓬勃,全家幸福!過了一會兒歌聲就響起來了。沒過幾天,我又點歌了:喂,哎,我是金太陽公關廣告公司的5818168 ,我們公司有位漂亮的王小姐,還沒有夢中情人,我衷心地祝願她有情人早成眷屬,在這裏我為她的美麗點一首歌。過了一會兒歌又響起來了。

後來我們公司的員工也不斷地點歌打電話,一會兒為金太陽公關廣告公司,一會兒為員工生日,一會兒為客戶,一會兒為主持人,一會兒為聽眾,反正開口就是:我是金太陽公關廣告公司的5818168 ,總之搞得我們這家公司“滿城風雨”。後來,聽眾們都知道了,有的朋友在路上碰到我,說:你們公司在電台老是點歌,搞什麼名堂?電話打多了,主持人發現我們是在作廣告,就在廣播裏說我們,我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後來這招不玩了,又玩過一招,叫我們的員工凡是招待客戶的時候,凡是自己上歌舞廳、看電影、在火車上的時候,在一切公眾場所,都要給自己公司打形象品牌廣告,時刻要有這種廣告意識。我隻要看電影或在火車上,我都會故意找人,有機會參加會議,我都會發言,開口就是一番自我介紹。我認為,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公司,隨時隨地都要有自我推銷的意識。

有一次,我在歌舞廳招待客戶,我上台為客戶點歌,在歌曲的過門階段,我來了一段開場白:“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我是金太陽公關廣告公司的,我叫張春健,我的電話是5818168 ,在這裏我為8號台我們的客戶、移動公司的李總點一首歌,祝他業務興隆,事業成功。同時,我祝願大家今晚玩得開心,玩得愉快。下麵我為大家演唱一首:說句心裏話”。

這段話的奧妙在於:一是宣傳了公司品牌,提高了知名度;二是向外界透露出我公司業務很好,連某某著名公司都和我們做業務,表明公司業務興旺發達。事後我當場就接到名片,有位公司老總請我過去喝茶,談成了一筆業務。

之所以在賓館歌舞廳點歌,是因為這裏的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不是老板,就是經理或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我們經常在這種地方活動。

還有一次,我在廣場看到一家公司搭台搞促銷活動,消費者可以自由上台唱歌,還有獎品,我認為這個機會不能放過。於是我又上台了: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金太陽公關廣告公司的,我叫張春健,我的電話是5818168 ,在這裏我祝海爾電器名揚四海,生意跑火。同時祝各位朋友,萬事如意。下麵我為大家演唱一首:《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唱完之後,我還得到了一個小獎品——一把傘。

我這麼一搞,還真管用,許多人慕名而來,一下子公司的業務就上去了。這一招,妙就妙在寓廣告於點歌之中,使聽眾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公司、和公司電話的印象,效果上也比真正的廣告更耐人尋味。

我在某記者站當過站長,當時搞過一個“記者站掛牌”儀式活動。如何讓新聞單位、廣告公司,為記者站免費打廣告呢?我以記者站站長的身份,找到電視台台長,寒暄之後,說:今天來主要有兩件事,一是拜訪你,咱們見見麵,認識一下,交個朋友,咱們都是同行,各有所長,各有特點,今後有些活動我們可以一起合作,共同來搞。二是我們記者站剛剛成立,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廣交朋友,我們準備搞一個“掛牌儀式”,今天來主要是請你來參加,為我們捧捧場,湊湊熱鬧。說完,就把讚助函遞過去。

我接著溝通說:搞這個活動,我知道要你們拿錢也很困難。這樣吧,你幫我們在電視上,打一點祝賀廣告,就當是我們的祝賀單位,就算兄弟單位互相支持吧。這樣我一分不花,就解決了廣告問題。

與當地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談判,也是這樣搞定的,隻是後麵加了這段話:你幫我們做一點廣告,當我的祝賀單位,我們今後與各單位也會組織策劃很多活動,肯定會有些相應的廣告,比如氣球拱形門、橫幅噴繪等等吧,我們今後接到業務可以拿到你們這裏來。再說參加這個活動,既是給我們捧場,也是給自己打形象廣告等等。就這樣,他們在中心廣場“隔離帶”上,給我們搞了兩塊永久性的廣告牌,記者站銅牌。

當“荷葉未露尖尖角”的時候,當你還沒出名的時候,當你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時候,必須有人來宣傳你,自我吹噓往往效果不好,而讓記者“吹”,有時候這種效果,遠比“黃婆賣瓜自賣自誇”好得多、可信的多。自己誇不如別人誇,別人吹不如記者捧。許多人沒成名之前,都喜歡交記者朋友,讓他來為自己宣傳。

那麼,如何引起記者注意,讓新聞媒體為自己作免費廣告,產生轟動效應呢?我認為,首先要製造賣點、熱點、興奮點,以引起媒體關注。我認為,事先最好搞一個策劃書,寫好“通稿”,並親自找記者或拿到各媒體去,當麵溝通,以引起他們的重視。新聞是“炒”出來的,人是宣傳出來的。一個人要成名一定要好好“利用”新聞媒體。因為,一個人往往是先有名後有利。

四川有個經濟師叫王奇,他策劃了一起“出賣”自己活動,製造了一個爆炸性新聞。過去,他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擅長企業營銷,宣傳創意,平時他隻是小打小鬧地給一些民營企業當過經濟師。他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能老這樣給別人打工混日子。於是,他決心自己幹一番事業,打進策劃界,成為策劃界的名流。沒有錢打廣告,怎樣推銷自己,怎樣讓別人迅速接受自己呢?

他認為,要讓別人接受自己,首先要把自己“賣”出去。賣給誰呢?經過反複思考,他決定賣給媒體。為什麼?因為他發現,很多人成名,很多企業成功,都是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都是賣給新聞界,通過媒體傳播,再賣給消費者。賣什麼呢?新聞媒體最需要就是新聞,那麼,他創造什麼新聞賣給媒體呢?因此,他考察了很多人才市場,發現這些人才市場,幾乎都是一個模式:企業掛牌招聘人才,應聘者向企業求職,填求職表,企業對應聘者一經錄用,這個人才就成為企業私有,而且,報酬都是由企業說了算,所有的人才,幾乎都是被動地接受企業挑選,人才市場口口聲聲雙向選擇,其實,招聘、應聘雙方根本沒有平等。他考察後,決定以“不平等”為突破口,去創造爆炸性新聞。他在家裏關了三天三夜,想出了以下創意:

創意之一、掛牌突破——人才掛牌招聘企業

要突破人才市場上的“不平等”,首先要在掛牌上突破,既然企業可以掛牌招聘人才,那也應允許人才掛牌招聘企業,這在形式和意義上才真正平等。

創意之二、定價突破——人才自我報價

過去,對應聘者的待遇,總是企業主說了算,要體現平等,這必須突破。突破的辦法是人才在掛牌時,自我報價,企業主接受,則簽約,不接受,則下一個。

創意之三、求職突破———企業向“諸葛亮”求智

他認為,掛牌者應是“諸葛亮”似的智才。因此,在求職方麵要實行突破。既然是人才掛牌,就不再是人才向企業界求職,而應是企業向“諸葛亮”求智。

創意之四、私有突破——一個“諸葛亮”可為多家企業服務

他認為“諸葛亮”似的人才,是幫助企業作重大決策,重大策劃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僅服務於一家企業,豈不是太浪費。大家想一想,一個企業,一年有幾個重大策劃?有幾個重大決策?如果讓“諸葛亮”似的人才,服務於多家企業,每年幫多家企業作重大策劃與重大決策,那人才的使用率不是更高嗎?對社會的貢獻不是更大嗎?因此,他提出,人才要突破企業私有,像他這樣的“諸葛亮”應獨立出來,幫助多家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