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應對媒體:如何在迎時不亂而拒時有禮?(2)(1 / 3)

但是,領導者要明確的是:如實回答也不是讓你對記者的提問隻簡單的說一個“是”字,如實回答也是有技巧的。在這個時候,不能隻講企業陷入了困境,媒體總是會誇大宣傳,這樣就很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不好的影響:企業已經完了,就連領導也說出這樣的話,看來是無力回天了,隻能坐以待斃。所以,領導者在如實回答記者提問的同時,不但要正麵回答企業目前是遇到了些困難,而且也要對困境產生的原因解釋清楚。比如有些困難是整個行業共同麵臨的問題,是整個市場經濟下的大環境造成的,那麼領導就應該實事求是地說:“大家都知道,我們企業長期以對外貿易業務為主,但由於歐債危機的影響,導致歐洲很多國家進口能力削弱,直接造成市場萎縮,這對我們企業的業務發展影響很大。”如果是企業陷入困境是由於領導層的決策失誤造成的,那就要主動承認錯誤,可以這樣說:“因為我們前期對市場調查的力度不夠,導致錯誤地估計了消費者的心理,為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我感到非常惋惜,最終結果還在討論中,謝謝大家的關注。”

3.拉近與媒體人的距離

以上兩點這些也隻是在應對媒體方麵做了一半的功夫而已。更重要的是,為避免造成群眾的片麵認識,對企業喪失信心,領導者要向記者明確自己和企業對事態的發展已經加以掌控,並且正在采取應對的措施。如“對於這次歐債危機對我們企業造成的影響,經過董事會的多次開會討論研究,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公司已經在嚐試著尋找新的出路,向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開拓出口業務。二是公司也將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三是公司目前也在進行新的改革,不斷提升技術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等,等等。”如果是由於自己的決策失誤造成的困境,領導者也要說清楚自己的改正措施:“對於這次我個人的失誤,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我已經向公司董事會對事態的發展做了詳細的彙報,並且做了深刻的檢討。我已經主動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自動取消一年的獎金,二是我將采取積極的措施挽回公司的損失……”

在與記者交流完應對策略之後,如果這些對策已經開始施行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麼領導者一定要借助媒體之口說出來,以堅定人心:“通過一個月的努力,公司對此次事件的處理方案已經初步收到成效。這個月的業績報表顯示,出口下滑的趨勢已經初步被遏止,與上個月相比,出口率增加了三個百分點。預計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公司業績將會穩步上升。”

如果所采取的措施已經收到好的成效,並且可以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取得更大的突破,領導者也應該講出來:“我們預計,就歐債危機的逐漸好轉趨勢來看,再加上我們所采取的這些應對措施。相信在三個月後,業績下滑的情況就會得到完全的遏製。”但是了預防到時做不到,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情境之中,說預期效果時一定要給自己和企業留有餘地。如果公司所做的這些努力也不一定能夠改變這種嚴峻的形勢和趨勢,那麼領導者在與記者談完應對措施就可以收口了。

因為領導者在與媒體、新聞界溝通時,所涉及的問題多種多樣,有時還很敏感。領導者要時刻提醒自己,把握好語言的分寸,尤其是涉及政治、經濟領域的問題,一句失言就可能招致彌天大禍。

所謂語言的分寸是指講話者對說話情感、政策尺度的準確把握。講話是否有分寸,是衡量領導者政治素養、思想水平、語言能力的重要體現。分寸感要求領導者在與媒體進行交流時,所持的態度和情緒必須恰到好處,既不能太平和,也不能太過火。

另外,講話的分寸也體現在說話的字數上。正所謂“言多必失,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記者眼中,最先考慮的是就是是一個媒體人,其次才是與被采訪者的私人關係。所以,領導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要掌握好說話的力度和分寸,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不要對著記者說“不許見報”之類的話,哪怕是記者沒有打開錄音筆、收起了照相機,領導者也不要說這些話。尤其是當采訪結束,記者已經合上筆記本要離開時,領導者就更要注意了,因為這個時候采訪已經結束,領導者會放鬆警惕,有可能在不經意間說出一些有損於組織形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