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第一是高效做事的關鍵,要事第一就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先分清事情的重要程度,按事情重要程度的順序做事,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隻是忙碌地做事並不能產生高效率,先做好最重要的事情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1.抓住事情的關鍵點
做事高效率的人都具有獨特的眼光,他們善於抓住事情的關鍵點,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找到了事情的關鍵點,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所有難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有個公司因為一台電機出現故障而停產,於是請了一位電機工程師前來修理。那位工程師在電機旁邊呆了三天三夜,最後在那個出現故障的電機的某個部位用粉筆畫了一道。在這個工程師的指導下,維修人員把這裏打開修理,機器很快恢複了正常。事後,那位工程師向公司要一萬美元作為酬金。公司對這麼多的酬金表示很難接受,對那位工程師講:“你隻畫了一道,怎麼會值一萬美元?”
那位工程師認真地說道:“隨手畫一道隻需要支付一美元,而知道在哪個關鍵部位去畫,卻需要支付999美元。”
正如這位工程師所說,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找到事情的關鍵點,這就是做事效率高低的關鍵所在。如果找到了事情的關鍵點,對症下藥,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如果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隻是到處亂撞,就不可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曾經宣稱:一名優秀的數學家的作用可以超過10個師的兵力。你可知道這句話的由來嗎?
1943年以前,大西洋上英美運輸船隊經常受到德國潛艇的襲擊。當時,英美兩軍限於實力,無力增派更多的護航艦,這使得德軍氣焰更加囂張,襲擊更加猛烈。而英美隻能望洋興歎,無力阻擋這種局麵。因此,一時間,德軍的潛艇戰使英美盟軍焦頭爛額。英美盟軍不得不重新思考別的辦法,以便與德軍對抗。
為此,有位美國海軍將領專門去請教了幾位數學家。數學家們運用概率論展開了詳細的分析和思考。最後終於發現,艦隊與敵人潛艇相遇是一個隨機事件,從數學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它具有一定的規律。一定數量的船,編隊規模越小,編次就越多,編次越多,與敵人相遇的概率就會越大,這樣就很不利於英美盟軍的運輸。
這就說明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要盡量減少編次,來避免德軍的襲擊,降低運輸船隻的損失。
英美海軍當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得接受了數學家的這種建議,命令艦隊在指定的海域內集合,再集體通過危險的海域,不能分頭行駛,然後再各自駛向預定的港口。
一切都在按原計劃進行,結果奇跡出現了:英美盟軍艦隊在經過最危險的區域時,遭受德軍襲擊後被擊沉的概率竟由原來的25%降低為1%,大大減少了損失,保證了物資的及時供應。
正是這批物資的及時到來,大大增加了英美盟軍的作戰能力,使戰爭的局勢很快由被動轉為主動,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也正因此,數學家受到了美國軍方的高度讚揚。
數學家本不懂軍事,卻能夠解決這個複雜的軍事問題,就是因為他們用獨特的眼光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
要提高做事的效率,僅僅靠雙手的努力是不夠的,還應該有睿智的頭腦,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做事效率低的人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時,往往分不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緊急;哪個是關鍵點,哪個是次要問題。他們認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隻要把時間忙忙碌碌地打發掉,就會解決所有的問題。事實上,每一個問題都有它最為關鍵、最重要的內容,如果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會比隻是忙忙碌碌地埋頭苦幹有效的多。
所以,要提高我們的做事效率,就要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根據我們已有的認識、經驗和條件做出一係列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到解決這件事情的關鍵點或者矛盾點是什麼。如果,我們不能憑借個人的力量去找到關鍵的問題,我們可以請教專家或朋友幫忙,也不能在沒有找到問題關鍵點的時候,就盲目地苦幹。高效人士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找到它的關鍵環節,如果找到了關鍵的環節,就等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2.高效做事的帕累托法則
在努力與收獲、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成績;關鍵的少數,往往是決定整個事情的效率和成敗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就會發現一個事實:總是那些20%的客戶帶來80%的業績,世界上80%的財富被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人隻分享了20%的財富。做事也是一樣,我們每天處理的事情當中,隻有20%的事情才是重點問題,這20%的事情決定了80%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法則”,也叫“二八法則”。
做事高效的人懂得,他們必須要完成許多工作,但並不是每件工作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他們會集中一切資源以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堅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麵去做。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的方法。
艾維·利聲稱可以在10分鍾內給舒瓦普一個建議,這建議能把他公司的業績提高50%。艾維·利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請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鍾就寫完了6件最重要的事。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舒瓦普又花了5分鍾標明了6件事的順序。
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你第一件事就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其他的,隻是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到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利最後說:“每天都是這樣做——您剛才看見了,隻用10分鍾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幹。這個試驗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一個月之後,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5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認為,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舒瓦普也常對朋友說:“艾維·利教會了我和整個團隊堅持揀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認為這是我的公司多年來最有價值的一筆投資!”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很多人因為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了太多不重要的事,以至於擠走了做重要事情的時間。查理斯·舒瓦普的成功在於他能按事情重要程度的次序來做事。能夠先解決重要的事情,也就解決了事情的關鍵:
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學教授在上他的最後一節課。在課程將要結束時,他拿出了一個大空玻璃瓶,又先後拿出四個容器,這四個容器裏分別裝滿了石塊、碎石、細沙和水。然後他對同學們說:“我今天給你們做一個實驗,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把這四個容器裏的東西裝入這個大空玻璃瓶。我還是在年輕時看到過這個實驗的。實驗的結果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並常用這個結果激勵自己,我希望你們每個人也能像我一樣記住這個實驗,記住這一實驗結果。”說著,老教授把石塊放進大玻璃瓶裏,直到一個也塞不進去為止。這時候他問:“現在瓶子裝滿了嗎?”學過哲學的同學已經有了幾分辯證的思維,有同學說:“如果說裝石塊的話,它已經裝滿了。”教授又拿出碎石,用碎石填充石塊留下的空間。隨後他又把細沙裝進了大玻璃瓶,填補了碎石間的空間。最後,他把水加入了大玻璃瓶。同學們都驚詫不已。老教授笑問道:“你們能從這個實驗裏概括出什麼哲理嗎?”同學們開始踴躍發言,並展開爭論。有人說這說明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滿。有人說這說明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想擠,總可以擠出來的。還有人說這說明了空間可以無限細分。
最後,老教授評論說:“你們說得都有一定的真理成分,不過還沒有說出我想讓你們領會的道理來。你們是否反過來或逆向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先裝的是水而不是石塊,那麼水裝滿了後還能再裝下石塊,碎石和細沙嗎?你們想想看,人生有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我隻是想告訴你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你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而你們要想高效地處理這些問題,就要先分清每件事的重要程度。”
不難看出,這個老教授是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為學生指明了如何才能擁有一個成功高效人生的方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被許多無謂的小事所困擾,看著人生沉埋於這些瑣碎的事情之中,到頭來,卻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個弱點:避重就輕。雖然知道哪個更重要,但總會找到各種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這樣做隻會降低我們做事的效率。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工作中比較重要的那部分,先解決全部工作的重點,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
人的生命短暫,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關鍵的。隻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做那些對自己使命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才不會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為了我們事業的發展,我們也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製定出一個處理事情的順序表來。然後根據這個順序表,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這樣會更有利於我們提高效率,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3.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法國著名作家蒙田說:“這世界上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自己徹底了解自己。”做事高效的人總是能夠找到自己的長處,把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
喬·吉拉德1929年出生在美國一個貧民窟,他從懂事起就開始擦皮鞋,做報童,然後又做過送貨員、洗碗工、電爐裝配工和住宅建築承包商等等。但一直沒有找到最適合做的事,也一直沒有取得成功。朋友都棄他而去,他還欠了一身的外債,連孩子、妻子的吃喝都成了問題。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步入推銷生涯。
沒想到推銷工作正好是喬·吉拉德的長項,他開始以極大的專注和熱情投入到推銷工作中。隻要碰到人,他就把名片遞過去,不管是在商店裏還是在街上,他抓住一切機會,推銷他的產品,同時也推銷他自己。三年以後,他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銷售員,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不被看好,而且還背了一身債務、幾乎走投無路的人,竟能夠在短短的三年內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在做推銷員期間一直保持著銷售昂貴產品的空前紀錄——平均每天賣6輛汽車!他還一直被歐美商界稱為“能向任何人推銷出任何商品”的傳奇人物。
喬·吉拉德終於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他把自己定位為一名銷售員,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的最直接、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否則,在眾多的事物中會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馬克思幾乎花了畢生的心血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發現和揭露了資本賴以生存的奧秘,從而在政治經濟學中實現了一場革命。但是,馬克思早年的興趣卻很多,尤其是文學和詩。
馬克思在學生時代,便有廣泛的愛好,並顯露出多方麵的才華。他在中學時期,特別重視語文課。由於他想象力豐富,閱讀的東西又很多,加之語法知識掌握得好,所以他的作文相當生動,深受老師們的讚賞。
17歲那一年,他考進了波恩大學,攻讀法律。大學的生活使他置身於一個廣闊的知識海洋之中,他幾乎斷絕了從前的一切交往,專心致誌於科學和藝術。他除了閱讀法學課程之外,還選修了文化史和文學藝術史課程,希臘和羅馬神話、荷馬的史詩。他潛心研究文學藝術,懷著強烈的創作欲望,並希望在這方麵施展自己的才華。他開始翻譯古羅馬詩人的作品,使自己在這方麵得到更多的鍛煉。他又利用空餘時間寫詩,既有諷刺詩,也有敘事詩,還有更多的抒情詩,抒發自己對親人的思念。
馬克思在詩的感情上是真摯的,但在藝術上並沒有什麼獨到之處。馬克思善於解剖自己。他認為文學應當接近實際,而不應當漫無邊際地遐想,玩弄辭藻不能代替詩意想象,形式主義既沒有鼓舞人心的東西,也沒有振奮人心的思想。他認識到詩並不是自己的所長,自己或許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
看到了這一點之後,他毅然把存留在自己身邊的詩稿付之一炬。從此之後,馬克思便集中精力,在自己最擅長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領域裏刻苦耕耘,並最終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馬克思主義學說成為了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也因為他在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而永垂史冊。
每個人都有很多方麵的能力,但其中有很多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對每一個愛好都不加限製地發展,到最後可能一個突出的成績也沒有。世界上沒有一個在各方麵都是全能的人,隻要把其中最為擅長的一麵做好就足夠了,馬克思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就是在於他能認清自己的真正優勢所在。
如果讓一個千裏馬和一個烏龜去比賽長跑,讓一隻黃鸝和一個鴨子去比賽唱歌,千裏馬和黃鸝肯定能輕而易舉的勝出。做事高效的人的顯著特點就是能夠找準最擅長的事,把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從而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