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凱崎倍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唐柯

我們家鄉巴南區南部有座著名的聖登山,傳說凡能順利登上山峰的人,都有希望進入“聖”景,獲得新生。現實生活中,隻要持之以恒,敢於創新,就能從陡峭難行的聖登山走向平坦的大道。我就是這樣走進城市,艱辛創業,搞太陽能熱水器的發明,取得了成功,摘取重慶市第二屆微型創新企業特別獎的桂冠,成長為真正的創新型企業創業者的。

人窮誌不窮

我出生在聖登山下的陳家鄉,距重慶城區百餘公裏,是巴南區最偏遠、最貧窮的鄉。這兒山高路陡,交通閉塞,土地瘠薄,農民生活十分貧困。家裏共有八口人,兄弟姐姐6人,我是老幺。全家人靠人均不到一畝的承包地生存,生產的農副產品還不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十分困苦。我讀書時,家裏僅有兩雙膠鞋,父母幹農活打赤腳,把鞋子讓給孩子們穿,仍然不夠。我自己上學,隻得打赤腳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到學校。熱天,我的腳被山路上的荊棘刺破,弄得鮮血淋淋;冬天又被冰霜凍得又紅又腫。

父母勞累,生活困難,為解決生計,我不顧父母的反對,放棄了能改變自己命運、跳出農門,進入大都市生活的高考,18歲就背井離鄉,走村竄戶,跟著父親和哥哥,學習彈棉花,掙點兒微薄的加工費,緩解家庭的困境。雖然這種簡單的加工活,找不了多少錢,但我喜歡動腦筋,從彈棉花、加工棉絮中,學到了一些產品經過加工增值的商品經濟知識,懂得了膚淺的市場競爭常識。那時,農村市場剛剛興起,城市的商品交易已開始活躍,部分想有所作為的農村人,放棄了傳統的“臉朝黃土背朝天”,死死守住承包地生活的舊觀念,或到城裏批發小商品到農村叫賣,或進鄉鎮企業打工掙現錢。於是,我萌發了走出深山老林,到城裏掙錢的想法。到城裏掙錢,必備三個條件:一是本錢;二是技術;三是身體好,有力氣,勤快。我隻具備第三條。父母堅決反對,說你是什麼蟲,就鑽什麼木,天生是種莊稼的漢子,哪能變成城裏工人?

我說服了父母,隻身來到縣城魚洞,跟著一個維修摩托車的攤主,學習修理摩托車。在維修摩托車中,我沒有滿足找點吃飯穿衣的錢,一門心思要學好技術。於是,我邊幹邊學,邊學邊鑽研電器知識、動力知識、機械構造知識等,很快就成了修理摩托車的行家裏手,擔任了嘉陵摩托車魚洞特約維修站維修技術負責人。我還利用工餘時間,到重慶第二建材廠學習電力技工知識,並取得相關證件。

艱苦奮鬥,終於得到回報。1997年,我在巴南區魚洞注冊摩托車維修個體戶,被魚洞派出所、整摩辦、工商所、城管所、市政所等多家單位及一些企業和個人的確定為指定維修點。

勇闖太陽能熱水器市場

有了生存的攤點和技能,我和一個在城裏打工的姑娘結婚,生了孩子,還正式將戶口遷往魚洞鎮,成了城裏人。但我並不滿足。一天,我在電視裏看到: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豐富,不少城市提出“開發清潔能源,讓城郊農村告別靠柴火燒水的曆史”的報道,新聞又說,國家電力的持續緊張似乎讓農村用電燒水顯得有些奢侈。節電的話題不僅讓政府提上日程,也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專家預測,在節電產業,中國市場每年的潛力至少可達800億元。憑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我發現節能產業將成為最具發展潛質的產業之一,800億元的誘惑太強烈了,商機無限,我想分享那塊碩大無比的大蛋糕,成為巴南乃至重慶在農村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生產太陽能熱水器,談何容易!我麵臨三大困難:缺乏資金、缺乏技術、缺乏場地!要搞,完全是白手起家!我把想法向家人們談了後,他們一致反對。特別是剛剛生了小孩的妻子說:“我們剛剛過上溫飽日子,連個窩都沒有得,還要養孩子!現在我們的生活談不上富裕,過得平淡,但時時充滿著幸福。你胡思亂想的,要當敗家子啊!”

但是,我思考成熟後,想要辦的事,誰也勸不住。2003年,我將摩托車維修店出售,帶著不多的資金,到生產太陽能熱水器比較發達的江蘇、浙江一帶考察,學習關於節能環保產品(如太陽能、水能、風能等)知識。當時為了學到技術,我不惜替企業廉價打工,有時學習不到一個月就走,連工資也領不到。為了學會不同工藝流程的操作,常常更換學習、操作的工廠、車間,常常受到接收企業的埋怨甚至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