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非常時期的出海(1 / 3)

在元末明初的時候,華夏神州的大部分土地上硝塵遍布,狼煙鵲起。地主階級和地方武裝等各路勢力集團為了各自的利益,紛紛割據土地,相互鏖戰。鬧得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人們不忍被剝削和壓迫,紛紛拉大旗揭竿而起。一時間,起義大軍蜂擁迭起,戰火不斷蔓延……。

當時,真是風雲變幻,暗流湧動,撲朔迷離。神州大地的命運應當走向何方,一時間,讓世人分不清方向和脈絡,而受到這個社會大環境的各方麵影響,正所謂“傾巢之下已無完卵”,自然也波及到沿海一帶區域。沿海一帶雖然地處波濤洶湧的大海邊,按理說應當是與世隔絕,安靜舒適的,但是“社會時事颶風”的威力已經形成,而且其在這裏多少顯現了一些,雖然那是由陸地吹向海洋而來的。

我們這個故事的起點和故事主人公生活的地方,就是在這個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的偏僻的小山村——稻香村裏。

說到這,也許會有人感到十分的奇怪,怎麼一個偏僻的、海邊的小村子,叫什麼不好呀,怎麼叫什麼稻香村了那?其實,說是叫稻香村是由於這裏雖然麵朝大海,卻是個地形地貌極其特殊的地方。這個村子的南麵朝海,其餘的三麵都是被連綿起伏的大山所包圍著,村子周邊的山上樹木蔥鬱,遮天蔽日,原始古木縱橫參差,而且泉水、暗流、泉眼等水係眾多,金雕、魚鷹、狼蟲虎豹等鳥獸等時常出沒於期間。每逢月黑星隱之際,常常是徹夜虎嘯猿啼,整夜不停哀鳴嗥叫。至於那些什麼蛇蠍爬蟲、奇形怪狀之類的小一些的動物,簡直就是這裏村民的居家常客了。可就在這樣的小村落中隨處野生著一片片的稻子。誰也說不清這稻子是來自於哪裏,是屬於旱地裏的,還是水裏長的,反正是到處都有,一大片,一大片地茂盛地生長著。稻子長的很茂盛,金燦燦的稻花被海風一吹,到處飄香,這個長滿野生稻花田地的海邊小漁村,風景如畫,民風淳樸。也許,這就是被這個村子的祖先們看中了在這裏休養生息的原因吧,所以決定定居在這裏一代一代生活下去。由此,大家都自然地叫它“稻香村”了。

這個村有稻米,還有麵朝大海可以打魚的天然條件。浩淼的大海給這裏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資源。所以這裏的村民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大家生活得也還很愜意。雖然這裏地處偏僻,與世隔絕,遠離當時的中原文明,經濟和文化都相對落後,但是村民們誰也不想離開這裏走出大山去接觸那些所謂的文明和喧囂,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環境和節奏。

與稻香村有幾座大山之隔的茶香村的村民們的狀態則是另外一番模樣。這個茶香村的村民們,倒是經常帶著新鮮的茶葉和布料等貨物到稻香村這裏來,和他們交換一些海產品和稻米之類的東西。當然,稻香村這裏那海裏的珍珠扇貝,珍奇海生食材也是茶香村的生意人的最愛。

茶香村是個和“外界”走動得很頻繁的村落,也有不少年輕人成為了茶葉販子和生意人,村裏偶爾也有姑娘嫁到遠方中原的“大城市”去的。所以,茶香村的“繁榮程度”就要比稻香村好了很多。稻香村與外界的交往和溝通基本上都是通過茶香村來進行周轉的。按今天的話來說,也可以說茶香村是稻香村聯係當時中原地區經濟和文明的橋梁和紐帶。

話說,稻香村裏有個特別的人物叫葉老大,那葉老大已經是有過半百的年齡了。他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個村子裏。說他特別,是因為他打漁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別人出海都是在大白天出去,他駕船出海從來都是晚上出去,而且一出海就走得老遠,一般要幾天才能回來,誰也說不清他是到那去了,弄得“神出鬼沒”的。而且他打回來的魚,個頭都是非常的大,品種也是非常的多,什麼稀奇的品種都有。他每次都是滿載而歸。不僅如此,葉老大還有個外號叫“活菩薩”,這是因為,他經常在出海的時候能遇到一些遭遇海難的船隻,他就一次次地救了很多的落難之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