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忌諱有始無終,隻保持三分鍾熱度,片刻的激情。如果你第一天表現得非常好,而後的日子卻鬆懈下來,前後判若兩人,這會在上司的腦海裏形成強烈的反差。唯有每天都像第一天那樣充分地展現自己,你才能創造卓越。
1.成就是工作的最大動力
有些人喜歡看錢做事,結果錢拿得少,自己的成就也幾乎為零;而有的人隻低頭做事,去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結果名利雙收。必須記住:成就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金錢隻是成就的附帶品,不要隻顧揀芝麻而丟了大西瓜。
為成就而非薪水工作
人到底為何而工作?這個問題一直不為人們所關注,但許多人隻是認為應該工作,或者說不得不工作。許多人把工作的目的看成謀求生計——因為要維持生活,所以我們需要工作。其實工作還包含著比維持生計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在工作中挖掘自身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從而享受從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
一位博士來到沿海某開發區求職,很多用人單位搶著要他,相比之下,一位私營企業老板心最誠,開價最高,博士挺滿意,就去了。
這個私營企業老板文化程度雖低,但十分尊重人才,對博士總是笑臉相迎,博士十分感動,決心要為企業貢獻自己的才華。久而久之,博士發現,老板雖敬重他,卻從來不要他做實實在在的工作,倒是經常帶他去赴商界朋友們的宴席、打高爾夫球、洗芬蘭浴什麼的。博士漸漸感覺到,老板不過是把他當成一件“活裝飾品”而已,因為每逢這些場合,老板總不忘給朋友們介紹:這是我聘請的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
為了扭轉局麵,博士決定主動出擊,他花了數月時間,對這家企業進行了全麵考察,嘔心瀝血搞出一本厚厚的《企業未來發展規劃》,本以為老板會大喜過望,但老板卻對此並無興趣,依然經常帶他去會見商界的朋友。
終於有一天,博士忍無可忍,向老板提交了辭職書,老板很驚訝:“我給你的報酬還不夠高嗎?”
博士搖了搖頭,給老板將了個小故事:英國有位大物理學家法拉第,為了更好地進行自己的研究,要進皇家科學院。知情人士告訴他,在那裏,工作十分勞累,而報酬卻相當少。法拉第卻毫不在意地說:“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報酬。”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人才從理論上講應該是追求成就感的人。但現實中,在每個公司裏,都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學識豐富,應該立刻得到一個薪水非常豐厚,職位非常顯赫的工作,從而把薪水高低作為衡量成敗的唯一標準。而事實上,他們又是如何工作的呢?很多人總認為老板付給自己的薪水太低,所以整日埋怨公司不識人才,從而對工作也毫無熱情。他們心中總是這樣想:我為公司工作,公司就應該付給我同樣的薪水,等價交換。薪水就是他們工作的動力。他們缺乏工作的信心與激情,以應付的態度對待工作,能偷懶就偷懶,能逃避就逃避,不肯為公司多做一點點工作。他們的工作僅僅為了得到這份薪水,而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做和自己的前途會有什麼關係。
他們不知道職位的升遷是建立在自己的工作比別人更高效、更專注而不計報酬上。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薪水不應該這樣微薄,於是抱怨不休,甘願放棄了比薪水更寶貴、更重要的自身能力的培養。如果長此以往,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工作就無法做出成績。假如沒有業績,又如何能要求老板給你加薪和委以重任呢?
小周在一家公司工作不久,就覺得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強度,應該得到更高的薪水。他的願望沒有實現,就對此耿耿於懷。對老板交代的各項工作,他也不再認真對待,開始馬虎了事,心不在焉。老板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但並沒有說什麼。僅幾個月後,一個兢兢業業,能力尚不及小周的同事,轉眼間成了部門主管的候選人。相反,一直到小周離開公司,他仍舊拿著最初的那份薪水。
人們都羨慕那些傑出人士所具有的創造力、決策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力,但是他們也並非一開始就擁有這種天賦,而是在長期工作中積累和學習到的。在工作中他們學會了了解自我,發現自我,使自己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一個在職場上能最終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一個為了成就而工作的人。
一個人隻有每天像第一天那樣,為了成就而工作,他才能真正踏上成功之路。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把眼光放遠一點,看問題看深一點,拋開“看錢工作”的狹隘思想。其實,工作所給你的,要比你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將工作視為一種積極的學習經驗,那麼,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許多個人成長的機會。為薪水而工作,看起來目的明確,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你看不清未來發展的道路,結果使得你無法超越自己,就算最後拿到了比較高的工資,也會覺得工作無聊、空虛寂寞。如果你因不滿於薪水低而敷衍了事工作,固然對老板是一種損害,但是長此以往,無異於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將自己的希望斷送,一生隻能做一個庸庸碌碌、心胸狹隘的懦夫。這樣不但埋沒了自己的才能,還湮滅了自己的創造力。因此,麵對微薄的薪水,你應當懂得,雇主支付給你的工作報酬固然是金錢,但你在工作中給予自己的報酬,乃是珍貴的經驗、良好的訓練、才能的表現和品格的建立。這些東西與金錢相比,其價值要高出千萬倍。
所以,當你剛進入公司工作時,不必過多考慮薪水的多少,而應該注意工作本身帶給你的報酬,譬如發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與你在工作中獲得的技能與經驗相比,工資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說,如果你真是個做大事的人,那你就應該多珍惜自己的工作,每天像第一天那樣為了成功而工作,在努力奮鬥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等你的能力提升了,業績上去了,薪水自然會跟著升。而與此同時,你還能真正體會到工作帶給你的樂趣,享受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成就感,而不會把工作當成一種交易、苦役,而每天在裏麵煎熬。
為何你會變得“看錢做事。”
許多人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也難怪,在大部分私營企業裏,員工被當成了公司的賺錢工具。你給老板打工,老板付你工資,似乎是一場買賣關係。他給你多少錢,你就必須做多少錢的工作;而你做了多少工作,老板也應該給你相對應的錢,否則就不公平。長此以往,你就形成了一種“看錢做事”的心態,給你多少錢,你就給老板出多大的力。但這樣的結局是什麼呢?那就是你和老板間的關係會變得非常脆弱,你有用時,他留用你,一旦你的利用價值不大,可以被替代時,你可能就被請出了公司。更重要的是,由於你逃避工作,浪費了很多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這就會導致你的能力逐漸貶值,身價逐漸下跌。
不知道你有沒有回想過,你第一天上班時,可並不是為了金錢而努力工作的。那時候,或許是年少氣盛,雄心勃勃,想在公司大幹一場,展現平生所學;也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在公司站穩腳跟,你的主要目標是盡早取得老板的信任和認可,所以就算薪水低、工作累,你也會幹得熱火朝天。那時,你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你的業務能力提升得很快,不用多久又掌握了一門技能,同時,你也受到了老板的讚賞,獲得了加薪、誇獎等諸多回報。
但是一段時間過後,你那種積極性可能就隨時間而消失了。你覺得自己工作這麼久了,工資還沒有多大的改觀,而自己又要成家立業,養家糊口,正處於缺錢的時候,更看見公司薪水高的人格外受人推崇,於是你也就開始放棄了在公司大幹一場的雄心,開始轉向以金錢為工作的目的,以金錢的多少作為評價自己成就的主要標準,而把工作當成了一種工具。老板薪水給得高,你幹起來就有激情,如果薪水給得不公平,你就開始消極地工作。你上班時總喜歡“忙裏偷閑”,要麼上班遲到、早退,要麼在辦公室與人閑聊,要麼借出差之名遊山玩水,甚至跳槽……
徐良在杭州一家建材公司工作。老板原本是為政府工作人員,半路下海經商,創立了一家建材公司。老板是個比較開朗的人,對徐良也比較器重。平時吃飯同桌,有重要人物來訪,或者出差陪人吃飯,老板都會讓徐良作陪。由此,他認識了不少成功人士。老板是個很有雄心的人,他不光從事建材業,同時發現企業策劃行業也挺賺錢,於是就與浙江大學的幾位教授聯合成立了一家企業策劃公司,有項目時就讓徐良協助教授們去完成企業策劃項目。一年下來,徐良做過不少營銷策劃、戰略規劃等項目,學得了不少知識。
徐良平時幹活也非常賣力,看著公司的業績蒸蒸日上,徐良也頗能體會到那種成就感。後來,徐良找了個女朋友,對方老是責怪徐良的工資太低,老把一些稍微成功的同齡人與他相比,嚴重挫傷了徐良的自尊心。而徐良自己也回想了一下:自己這一年多來,給公司幹了許多事,工資卻還在2000元以下,感覺非常吃虧,於是委婉地試探一下老板會不會給他加工資。但老板說:“你工資在公司已經相當高了,再加別人就有意見了。隻要你跟我好好幹,將來絕對不虧待你,5年後我會逐步把你培養成副總經理,工資每年給你漲100元。”徐良一聽就感到絕望了,於是跳槽到了一家工資稍微高點的公司。但是,他再也沒有在原來公司的那種發展機會了,整天幹些無聊的雜活,一點激情也沒有了。他不免又後悔起來。
每天像第一天那樣追求成就
所謂“格局決定結局”,一個人有多大的眼光,有多大的胸懷,那他在職場中就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在知識經濟時代,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已是許多職場人士的夢想,隨著職場人士知識水平的提高,追求成就感作為一種內在需求,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驅動力。每天像第一天那樣為成就,為業績而努力工作,必能在職場上蒸蒸日上。
一、成就沒有捷徑可走。
有時候應該站在老板或領導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你掙人家的錢,拿人家的薪水就得給人家一個交代。或許眼前的工作並不能如你所願,如果你目前還不想,或還不能換掉你的工作,那你最好珍惜眼前的工作,在工作中開發出新的潛能,將工作作為一個跳板,一步步轉移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上去。職場中沒有直接通向你喜歡的工作的捷徑可走,你隻有通過一步步積累和跳躍,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二、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於你之手。一個天性樂觀,對工作充滿熱忱的人,無論他眼下是在洗馬桶、挖土方,或者是在經營著一家大公司,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懷著濃厚的興趣。對工作充滿熱忱的人,不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哪怕是洗一輩子馬桶,也要做個洗馬桶最優秀的人!
三、培養你對工作的興趣。
假使你對工作是被動的而非自動的,像奴隸在主人的皮鞭的督促之下一樣;假使你對於工作感覺到厭惡;假使你對於工作沒有熱誠和愛好之心,不能使工作成為一種享受,而隻覺得是一種苦役,那你在這個崗位上一定不會有很大作為的。要在工作中有所作為,你就必須培養出對工作的興趣,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你的潛能,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平凡的工作中也有成就感。
許多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們把工作視作取得麵包、乳酪、衣服、公寓的一種討厭的“需要”,一種無可避免的苦役。他們不把工作當作一個鍛煉能力的機會,一個訓練塑造品格的大學校。而在一個人將他的工作視為苦役與痛苦時,他是決不能在工作上竭盡所能的。一個人抱怨、鄙視自己的工作,他的生命決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結果恐怕隻能是一個,那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世界上沒有卑微的工作,隻有卑微的工作態度。隻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再惡心的工作也會變成最出色的工作。就像希爾頓說的:“世界上沒有卑微的職業,隻有卑微的人。”
五、持續完善自己的工作。
愛爾伯特·馬德說:“一個人,如果他不僅能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還能夠借助於極大的熱情、耐心和毅力,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工作中,令自己的工作變得獨具特色,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並令人難以忘懷,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真正藝術家。而這一點,可以用於人類為之努力的每一個領域:經營旅館、銀行或工廠,寫作、演講、做模特或者繪畫。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工作之中,這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是一個人打開天才的名冊。”極其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否真的讓一個人成為藝術家或者天才,這個問題暫且不論,但是有一點卻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人盡己所能、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這種覺悟所帶來的內心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2.時刻給自己壓力
有壓力才會正視自己,才會明白自己的差距,從而催人奮起。不要因為一時的安樂而忘了身邊的危機,如果你稀裏糊塗地度過一段時間,再猛然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了別人許多。
有壓力才有動力
在職場中,許多人自以為是公司的老員工,整天在公司裏一副嘻嘻哈哈的,或者漫無目的的樣子,以為手裏捧的是一個鐵飯碗。他們隻是每天把份內的事做完,把上班當作一個差事,上完班便開始享受著自己的私人生活,卻很少考慮如果將來公司倒閉或自己被解雇了會怎麼辦,也不去考慮自己該去多學點什麼知識,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這種人是注定要失敗的,注定不會有所作為的,最終的結局可能不是被公司解雇,但是常年呆在一個公司裏,不會有任何作為,最後被大家當成個老而無用的人。
真正的成功人士是那種有壓力感的人。他們清楚當前的競爭形勢,也知道自己的實力與肩上的重任。所以他們在工作中,時刻會有一種危機感,不斷催自己奮進,每天努力工作,不放過每一個培訓的機會。當別人回過頭來看他時,他已經超出別人很遠了。
當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校長威廉·摩根博士在接受其學校一個機械管理學院院長的職務時,一位校董對他講述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這個學院很需要你,你既然來了,就要馬上動手解決問題。即使是一個陌生人,也能發現問題,全力以赴地去解決問題吧。你要隨時往後麵看看,如果大家沒有跟著你走,你就談不上領導他們。不要忘記,你並不是一個不可取代的人。在你忘乎所以之前,你應該坐在樹底下好好想一想,你的幸運是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促成的。如果這還不能使你保持謙虛的話,那麼,你應該知道,有12個人可以勝任你的工作,其中有一兩個可以比你幹得更好。”
的確,在工作上,你必須清楚周圍的形勢與自己的實力,必須知道你身邊還有許多隨時可以替代你的人。如果你要有所成就,你就必須努力跟他們競爭,確保自己的優勢,這樣才會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當前的職場競爭非常激烈,每年都有數百萬的畢業生進入職場。隨著2008年新勞動法的推行,不少企業也開始大規模地精簡工作人員,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是優勝劣汰,能力強、條件好的員工能在職場中生存下來,而沒有一技之長,整天在公司裏混日子的員工必然要被淘汰。所以,千萬別被眼前的舒適工作環境所麻痹,喪失了清醒的認識,否則你的身價將會逐步貶值,你的職業生涯將會暗淡無光。
所以說,壓力是你成長的動力之源,不要每天去抱怨某位同事升職快,不要抱怨公司每天招聘那麼多優秀的人才,不要抱怨每天工作的艱辛,也不要隻會對生存環境的嚴酷而哀歎。每個人在職場中都會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隻是區別在於:平庸的員工隻會在各種壓力中抱怨和沉淪,而成功人士善於從壓力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通過努力去不斷縮小自己的差距,每日逐步成長、蒸蒸日上。
有時,你或許也在責怪自己整天過著那種行屍走肉般的生活,責怪自己為什麼從一個富有激情的人變成現在這樣一個缺乏動力的人。回想你第一天工作時,你是倍感壓力的,麵對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個素不相識的上司和一群陌生的同事,你會很緊張,感覺自己遊離在這個組織之外;對於一份新的工作和業務,你會很擔心做不好,而被上司責怪;麵對業務能力精湛的同事,你覺得他們個個都比你強,個個可以做你老師;那時往往還有一批與你同時進入公司的新員工,他們的學曆與能力也不在你之下,為了幾個月後能正式在公司裏留下來,你也會把這些新員工作為競爭對手。總之,那時候你時刻會保持一種危機感,於是在工作上顯得非常賣力,業餘時間也會拚命地學習業務知識。終於,幾個月後,你向上司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於是你便成了公司的一名正式員工。
但而後的時間裏,你那種危機感卻逐漸喪失了,覺得自己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業務也熟了,工作起來不再顯得吃力,工資也比較滿意,由此就開始過起了那種程序化的生活。你每天按時上下班,工作期間,機械化地做著近似相同的工作;在公司裏也已經有了一些比較要好的同事,大家愉快地相處在一起,像自己的第二個家庭一樣。在這種狀態下,你很少會去想幾年後,一旦離職了,你會去做什麼?你該做些什麼工作來建立你的業績?你的知識、學曆已經越來越失去價值,該如何去給自己補充能量?相反,在你心裏想得更多的是:你的上司什麼時候能調走?你什麼時候能排上去?但幾年後,雖然你上司的職位空缺下來了,公司又從外麵聘進一些優秀人才,或者從別的部門抽調人才來填補這個空缺,於是你的希望落空了。在你眼前擺著兩條路:在原來的職位上再熬幾年,但翻身的希望非常渺茫;或者跳槽,但由於人才市場上人才濟濟,而你又沒有顯眼的工作經曆,也沒什麼學曆、年齡與能力優勢,充其量不過在某家不出名的公司裏當了幾天普通職員,自然也就難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由此,擺在你麵前的,可能是一條走向失敗的職業發展道路。
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當今的職場上,它依然是一條永恒不變的真理。一個人若喪失了危機意識,喪失了壓力感,也就喪失了進取的動力。一旦你失去了拚搏的激情,你就很難創建業績,很難提升自己的能力,自然許多成功的機會就會從你眼前飄然而過,甚至你還渾然不覺。若幹年後,你才發現自己的同輩人都已出人頭地,而你依然默默無聞,每天像行屍走肉般地生活著。
所以,如果你要想在職場上有所成就,你就必須每天像第一天那樣時刻保持危機感、壓力感。回想你第一天工作時,由於具有危機感、壓力感,你的工作是那麼高效,自身能力提升是那麼迅速。如果能長此以往的話,你必能走向成功。但人最忌諱三分種熱度,片刻激情;稍微取得了點成就,就開始驕傲自滿,忘乎所以。如果你在往後的日子裏喪失了危機感與壓力感,工作不再爭分奪秒,精益求精,與第一天上班時的工作效果形成強烈反差,那將嚴重損害你在上司心中的印象。隻有每天像第一天那樣保持危機感與壓力感,你才能正視自己,才能不斷奮起。
事實上,工作中的危機和壓力是時刻存在的。首先是人才競爭的危機,目前國家推行教育大發展,每年畢業的碩士、博士數以萬計,而他們的聘用費用也在逐年降低,當他們的薪水和你相當甚至還比你低時,你覺得老板會選用誰呢?至於工作能力強、比你工作負責的人多得是,隨時有人能替換你的工作。不要以為自己的業務能力還比較熟練就心滿意足,要知道,其實你多年來也就會一個崗位上的業務,如果你有一天離開了這個崗位,你還能做什麼?比如說你在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如果你不去學習其他的業務知識,將來你換工作或者晉升時,就隻能在人力資源這個領域裏,你不可能有財務管理、生產管理、營銷管理等領域工作的選擇機會。所以說,你其實懂得的業務知識非常有限,還有許多工作能力有待培養。由此,每天像第一天那樣,多保持點危機感與壓力感,對你的職業發展才大有裨益。
每天像第一天那樣保持壓力
如何保持每天像第一天那樣時刻給自己壓力呢?這需要你經常衡量一下自己,視野放開點,多觀察一下人才市場的變動情況,多與公司以及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進行比較,這樣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就會擁有一種危機感與壓力感。
一、培養危機意識。
21世紀是充滿機遇,同時也充滿挑戰的世紀。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將是社會運行的主軸,危機感也將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備武器。比爾·蓋茨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在21世紀,沒有危機感將是最大的危機。”的確如此,在這個拚搏的時代,你追我趕,不進則退,不管你步入職場時有多好的條件,如果喪失了危機感,你就會在競爭的隊伍中逐漸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