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晉升有法——一次機會就是職業層次的一次提升(1 / 3)

巨富高官頭上的光環固然耀眼,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還是要在平凡的職業道路上跋涉。如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更有成就,如何不斷提升職位、提高職業層次,仍然是每個人縈繞腦際的問題。而最終,隻有善於抓住那為數不多的機會的人才能脫穎而出。

1.別做那個懷才不遇的“牢騷王。”

愛發牢騷者從來都是行動的侏儒,但是如今,自以為“懷才不遇”好像成了年輕人的一種通病,他們普遍的症狀是:牢騷滿腹,喜歡批評他人,還時常顯出一副抑鬱不得誌的樣子。和這種人交談,運氣不好的時候,還會遭到一頓批評。當然,這類人中確有懷才不遇之人,由於客觀環境無法與之適應,於是虎落平陽龍困淺灘。但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屈就自己,所以他們生活得十分痛苦——慢慢就養成了隻知動口不去動手的壞習慣。

現實中有才能的人都是如此嗎?不,盡管有時出現千裏馬無緣遇伯樂的現象,但如果你真是一匹千裏馬,一次錯遇伯樂,應該還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多人之所以出現一種不好的結局,主要是因為自己造成的。有些人確實有才,但他們常自視清高,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學曆比之低等的人,可如今的社會關係複雜,並不是你有才氣,就能成就大器。別人看不慣你的傲氣,就會修理你。至於你的上司,因為你的才幹本來就會威脅到他的生存,你又不適度收斂自己,生怕別人不知道你的才幹,那你的上司怎麼會不打壓你,而讓你出頭露角呢?最後的結局就是,你也變成了一位“懷才不遇”者。

還有一種懷才不遇者,他們就是一類自我膨脹的庸才。因為他們本身無能,別人當然無法重用。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沒用,反倒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無人識才,於是到處發牢騷,吐苦水。

不管是有才還是無才,懷才不遇者真是人見人怕,一聽他們談話,就會罵人,開口就是批評同事、主管、老板,然後吹噓自己多厲害,多麼能幹,聽者也隻好點頭稱是,要不然,他也許就會罵到你的頭上來。

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懷才不遇之感越強烈的人,就會把自己孤立在一個圈子裏,甚至無法與其他人的圈子相交。人都怕惹麻煩,不敢跟這種人打交道,人人視之為“怪物”,敬而遠之!一個人如果給眾人的印象已成定局,那除非遇到貴人大力提拔,否則將很難改變這一印象,結果有的辭職了,有的外調,有的總是個小職員,有的則一輩子懷才不遇。

一個人不管才幹如何,都會碰上無法施展自己才幹的時候,這時千萬要記住:即使你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你越是沉不住氣,別人就越看輕你。

你要做的是應該客觀地評估一下自己的能力。是否高估了自己——人應該有一個自我評價的能力,如果你怕自己評估不客觀,可以找個朋友和較熟的同事幫助你一起分析,如果別人的評估比你自我評估的結果要低,那你就要虛心接受。有些情況下,旁人可能對我們了解得更加準確深刻。那為什麼不接受他人的評價?

還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能力為何無法施展——是一時得不到合適的機會,還是大環境的限製?還是人為的阻礙?如果是機會的原因,那繼續等待和創造機會不就行了嗎?如果是大環境的緣故,那就離開這一環境好了。如果是人為因素,你可與人誠懇溝通,並想想是否有得罪他人的地方,如果是,就要想辦法與人疏通。

你也許該亮出自己的其他專長——有時候,懷才不遇者是因為用錯了專長。他們確實有才,但用得不對,或者不是時候。如果你有第二專長,可以要求他人給個機會試試,說不定又為你開辟一條生路。

你應該去營造一種更加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成為別人躲避的對象,反而應該以你的才幹協助其他同事。但要記住,幫助別人時不要居功,否則會嚇跑你的同事。此外,謙虛客氣,廣結善緣,這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助力。

你要繼續強化你的才幹——也許你是在某一方麵有才,但可能由於才氣不夠,所以沒讓人看出來。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更加強化自己這方麵的能力,當時機成熟時,你自然會閃爍出耀眼的光芒!別人當然會另眼相待你,機會就會來到你的麵前。

不管怎樣,你最好不要成為一位懷才不遇者,這樣會成為你的一種心理負擔,勤懇地做好自己的事,即使是大材小用,那也比沒用要好。慢慢從小用開始,你也許有一天能得到大用!

2.偷懶就是與機會為敵

懶惰者,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懶惰是一種浪費,浪費的是比任何東西都寶貴的機會。人生短暫,懶惰就如同慢性自殺。“成事在勤,謀事忘惰。”隻有勤奮,才會有成功。馬克思曾說過,“我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而已。”看來,偷懶隻會使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麵。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了好朋友。

不知不覺間,5年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兒了。”並沒有在意。可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一個星期過去了,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看望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等他看到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兒也不像一個星期沒喝水的樣子。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星期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喝水嗎?”朋友帶他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5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井,即使有時很忙,也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我終於挖出水來,也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就要不斷地努力,一定不能得過且過。隻有這樣,才能擁有比別人突出的優勢,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成功決不喜歡懶漢,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懈地努力,隻要你對工作持有巨大的熱忱,並付出相應的努力,相信會有豐厚的回報。

美國人休斯·查姆斯在擔任“國家收銀機公司”銷售經理期間,曾麵臨了一種最為尷尬的情況,該公司的財政發生了困難,很可能因此使他及手下的數千名銷售員一起被“炒魷魚”。

這件事被在外頭負責推銷的銷售人員知道了,並因此失去了工作熱忱,開始偷懶。銷售量開始下跌,到後來,情況極為嚴重,銷售部門不得不召集全體銷售員開一次大會,在全美各地的銷售員都參加這次會議。

查姆斯先生主持了這次會議。

首先,他請手下最佳的幾位銷售員站起來,要他們說明銷售量為何會下跌。每個人都有一段最令人震驚的悲慘故事要向大家傾訴:商業不景氣、資金缺少、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之後再買東西等等。當第五個銷售員開始列舉使他無法達到平常銷售配額的種種困難情況時,查姆斯先生突然跳到一張桌子上,高舉雙手,要求大家肅靜,然後,他說道:“停止,大會暫停10分鍾,讓我把我的皮鞋擦亮。”

然後,他命令坐在附近的一名黑人小工友把他的擦鞋工具箱拿來,並要這名工友替他把鞋擦亮,而他就站在桌上不動。

在場的銷售員都嚇呆了。他們有些人以為查姆斯先生突然發瘋了。他們之中開始有人竊竊私語。在這同時,那位黑人小工友先擦亮他的一隻鞋子,然後又擦另一隻鞋子,他不慌不忙地擦著,表現出第一流的擦鞋技巧。

皮鞋擦完之後,查姆斯先生給了那位小工友10美分,然後開始發表他的演說。

“我希望你們每個人,”他說,“好好看看這個黑人小工友。他擁有在我們的整個工廠及辦公室內擦皮鞋的特權。他的前任是位白人小男孩,年紀比他大得多,盡管公司每周補貼他5美元的薪水,而且工廠裏有數千名員工,但他仍然無法從這個公司賺取足以維持他生活的費用。

“這位黑人小男孩不僅可以賺到相當不錯的收入,不需要公司補貼薪水,每周還可存下一點錢來,盡管他和他前任的工作環境完全相同,也在同一家工廠內,工作的對象也完全相同。

“我現在問你們一個問題,那個白人小男孩拉不到更多的生意,是誰的錯?是他的錯,還是他的顧客的錯?”

那些銷售員不約而同大聲回答說:

“當然了,是那個小男孩的錯。”

“正是如此。”查姆斯回答說,“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你們現在推銷收銀機和一年前的情況完全相同:同樣的地區、同樣的對象,以及同樣的商業條件。但是,你們的銷售成績卻比不上一年前。這是誰的錯?是你們的錯誤,還是顧客的?”

同樣又傳來如雷般的回答:

“當然,是我們的錯。”

“我很高興,你們能坦率承認你們的錯誤。”查姆斯繼續說,“我現在要告訴你們,你們的錯誤在於,你們聽到了有關本公司財務發生困難的謠言,這影響了你們的工作熱忱,因此,你們就不像以前那般努力了。隻要你們回到自己的銷售地區,並保證在以後30天內,每人賣出5台收銀機,那麼,本公司就不會再發生什麼財務危機了,以後再賣出的,都是淨賺的。你們願意這樣做嗎?”

大家都說願意,後來也果然辦到了。

偷懶隻會使人失去本該屬於自己的工作機會,在這個故事中,正是那位黑人小工友對自己工作的熱情負責,給這些銷售人員帶來了啟示:隻要有了目標,有了工作的熱忱,就可以驅散心中的懶惰,從而激發出競爭的熱情,使自己對工作抓得更緊,相應地,也會比原來取得更快更好的成績。

3.即便是小事,也要全力以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不是驟然而起的,而是由點點滴滴的細微的成功凝聚而成的。隻有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才會取得比別人更豐厚的工作成績。所以,抓緊時間做好你手邊的每一件事,是與機會握手的必由之路。

美國人沃爾夫9歲那一年,因為急於賺錢,他去問他家附近的報紙經銷商米塞裏先生,能不能讓自己放學後兼職送報。米塞裏先生告訴他如果他有自行車,就給他一條送報路線。

沃爾夫一家住在芝加哥,身兼數職的爸爸給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但接著爸爸就因肺炎住進醫院,沒辦法教他騎。

幸而米塞裏先生沒說要看沃爾夫的騎車技術,而隻是要看看自行車。因此,沃爾夫把車推到那裏,讓他看看,就上了工。

送報可不容易,尤其是星期天的報紙,頁數多,份量重,沃爾夫便一步步上樓去送,如果是公寓大樓,就送到門口。碰到下雨或下雪,他拿爸爸的舊雨衣蓋在報紙上麵,不讓報紙被淋濕。

爸爸出院回家後,白天恢複工作,卻因身體太弱,不能再兼別的差事。為了應付開支,隻好賣掉了沃爾夫的自行車。

米塞裏先生後來雖然也知道了沃爾夫沒騎車送報,但對此卻絕口不提。

8個月下來,沃爾夫送報紙路線上的訂戶從36戶增加到59戶。

那一年聖誕節前的那個晚上,沃爾夫去按第一個訂戶的門鈴,屋裏燈亮著,卻沒有人開門。

他到另一家去,也沒人開門。

沒多久,沃爾夫已經敲遍了大多數訂戶的門,按了他們的門鈴,但看樣子是沒有一個人在家。

沃爾夫很著急,因為第二天就是交報費的日子了。聖誕節就在眼前,他卻沒想到大家都會出門買禮物。

接著,沃爾夫沿著街道走近戈登家,當聽到屋裏有音樂和人聲的時候,他心裏非常高興。沃爾夫按了門鈴,大門應聲而開,戈登先生幾乎是把他拖進門去的。

令沃爾夫詫異的是,他的59位訂戶幾乎全部擠在戈登先生的起居室裏,房間中央有一輛嶄新的自行車,深紅色,有一盞電池車燈,還有車鈴,把手上掛著帆布袋,裏麵鼓鼓地塞著五顏六色的信封。

“這是給你的,”戈登太太說,“我們大家都湊了一份。”那些信封裏是聖誕卡,另附那個星期應付的報費,大多數信封裏還有一筆豐厚的小費。沃爾夫愣住了,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回到家,沃爾夫點了點小費,超過100美元——這筆意外之財使他成了家裏的英雄,也讓他們家過了一個歡愉的聖誕假期。

沃爾夫從此懂得,即便是最小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好。而正是這種做事方法,使他由此踏上了成功之路。

在一個炎熱的午後,有位穿著汗衫、滿身汗味的老農夫,伸手推開汽車展示中心的玻璃門,他一進入,迎麵立刻走來一位笑容可掬的櫃台小姐,很客氣地詢問:“老大爺,我能為您做什麼嗎?”

老農夫有點靦腆地說:“不用不用,隻是外麵有點熱,我剛好路過這兒,想進來吹吹冷氣,馬上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