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聖人就已經深知這個道理。古往今來,因為“小不忍”而亂了“大謀”的仁人誌士大有人在。“小不忍”輕則讓他們“城門失守,損兵折將”,重則甚至可能使一個國家陷入危難。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懂得“忍小謀大”的道理,看得出輕重緩急,分得出孰輕孰重。一個人,隻有在小事上忍耐,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

下麵這則故事,充分說明了“忍小謀大”的重要性。

隋朝時的隋煬帝不但昏庸而且殘暴,導致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許多隋朝的官員因不滿隋煬帝的統治,也背叛朝廷,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這使得隋煬帝疑心大起,對朝中的大臣,尤其是對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

當時的唐國公李淵(即後來的唐太祖)曾經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他每到所任職的地方,都結交了不少英雄豪傑,所以有著很威望的名聲。在戰亂起時,許多人都來歸附於他。因為名聲過於顯赫,很多人都替他擔心,怕他會遭到隋煬帝的猜忌,並由此引發禍端。就在這個時候,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當時,李淵因為有病在身推辭沒去,這使得隋煬帝很不高興,對李淵也起了猜疑之心。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想通過她一探究竟,於是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李淵的確是因為病了才未來朝見,隋煬帝接著有問了一句:“他會死嗎?”

王氏感到事情不妙,於是就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得知此事後,變得更加謹慎起來。他心裏很清楚,隋煬帝對自己已經起了疑心,遲早是要對自己下手的;但他同時也知道,自己現在起兵又力量不足,所以,他選擇了忍耐,以等待時機。為了迷惑隋煬帝,讓隋煬帝感到自己沒有什麼野心,他就故意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以此來敗壞自己的名聲。隋煬帝得知了李淵的種種行徑之後,覺得李淵沒什麼野心,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李淵的忍耐為他贏得江山、建立大唐百年基業打下了基礎。由此可見,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皆有一顆忍者之心,“忍他人之所不能忍”,才能“為他人之所不能為”。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同樣適用於今天。

寬容、忍讓、忍耐是一個人成大器的必備素質,是成功的必修課,更是一種大智慧。忍,有時隻是付出很小的代價,卻能換來大收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在說話、辦事、交際、應變、職場、商場、家庭等各個方麵都要明了“小忍”與“大謀”之間的利害關係,懂得“忍小”才能“謀大”的道理,這樣才能在為人處事的態度、與人溝通、自我的情緒控製等方麵更好地改進和完善自己。

人們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選擇忍,並不代表懦弱,我們選擇一時的“委曲求全”,也並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胸襟更開闊,讓自己變得更加豁達,這才是真正的“大謀”。放開胸襟,真正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我們會慢慢發現,原來生活中很多煩惱都是不必要的,很多麻煩都是可以避免的。

忍住貪婪,就會收獲心安;忍住驕傲,就會收獲進步;忍住衝動,就會收獲理智;忍住爭執,就會收獲平安……忍無處不在,無時不需。練就忍功,慢慢地,我們會成為一個真正有著大胸襟、大智慧的仁者。仁者才可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