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曲徑通幽:品讀林語堂的智慧天空(1 / 3)

智慧是一種心情,幽默是一種能力,用幽默去點燃心燈,就像冬日裏在屋中供上梅花,香且溫暖。如果生活不能給你如意,何不學一學林語堂,用大度的微笑去降伏苦難,用寬闊的智慧去尋找天空呢?

笑,即是美麗的,曲徑通幽。山重水複之處,輾轉反側之時,驀然回首,桃源洞口已是落英繽紛。

改變自我

我並不讀哲學而隻直接拿人生當課本。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人生是一場加減乘除課。如果這方麵的頭腦欠缺,不夠聰明的話,很可能就失望加失敗。許多人希望自己在學校裏學到全部的知識,最好是學成之後出來馬上就腰纏萬貫,叱吒風雲。可惜皇天不作美,學校“無用”論被一代一代證實,相信了。其實,關學校什麼事呢?知識是知識,經驗是經驗,本來就風馬牛不相及。還好,我們人人都有一部大書可以彌補這二者之間的差距和不足,它就叫做人生。

人生需要經曆,需要冰雪雕琢後梅花般徹骨的奇香;

人生需要機遇,需要暴雨中能跟隨著而脫離險境的海燕;

人生需要改變,需要睡美人等候的那一位王子,一吻驚情五百年;

人生,看你想怎樣選擇,就會如何地度過。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一個國王有兩個兒子,當他們長大成人時,國王決定把王位交給他們其中的一個,但隻有一個兒子能夠被選中。於是國王把兩個兒子帶到野外,讓他們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然後指著離他們等距離的一座山峰說:看,那就是王冠山,你們倆在這裏等候,看那個山向誰走來,誰就是國王。大兒子雖然很希望得到王位,但他很聽父親的話,在那裏等著王冠山向他走來,而小兒子也是如此,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兒子在等候,而小兒子卻突然向王冠山跑去,等大兒子也想有所行動時,小兒子到了山頂。國王把他們叫到身邊,他問大兒子:你為什麼在那裏傻等?大兒子說:我在等著王冠山向我走來,如果它是我的就一定會向我走來。而小兒子就回答說:如果山不向我走來,那麼我就向山走去。國王微笑著點點頭,將王位傳給了小兒子。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人說成功就像那王冠山一樣離我們每個人一樣遙遠,但很多人都像大兒子一樣在那裏等待,認為不是我的就不會屬於我,但小兒子說得對,如果山不向我走來,那麼我就向山走去。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的開始,就是改變我們的心態。

從數學的概率來說,整個世界與你的數比是幾十億比一,整個地區的人與你的數比是幾百萬比一,整個單位與你的數比是幾千人比一,以你一個渺小的一,要去改變幾千、幾百萬乃至幾十億人的意誌是絕對不可能的,但你要改變自己卻是一比一,百分之百的把握。

應該說,人生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人生所要麵對的事情又千頭萬緒,我們應該從哪裏打開突破口去尋找成功的路徑呢?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我們麵對的客觀現實和條件大多數時候是不可改變的,如若我們拚命地去改變它,隻能使一盤棋子越走越死,直至走投無路宣告失敗。而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樣一調整往往會使艱難的現實產生質的變化。

家庭的問題也如此:有的妻子總是喜歡對丈夫進行“改造”,其實,丈夫最忍受不了的是妻子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岔子,什麼脾氣倔、懶惰、口拙……這種無止境的批評、“改造”成了許多小家庭吵鬧的導火線。不少丈夫無奈之中隻能用沉默寡言來回避,但不久憤怒又在沉默中爆發。正像丈夫嫉恨妻子嘮叨一樣,妻子最嫉恨丈夫的沉默。於是這種家庭總籠罩著一種沉悶緊張的氣氛,很少有輕鬆、甜蜜的笑聲。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性格與氣質的改造不是那麼容易的,即使改造,也主要依靠自身意誌的主動性與別人的鼓勵,而喋喋不休的指責隻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並產生厭惡與反感。明智的妻子從不用詐詐唬唬和無窮的嘮叨來“改造”丈夫,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溫情鼓勵感化丈夫積極進取。即使用溫情也“改造”不了丈夫,也沒必要經常大動肝火。如果兩種夫妻生活的模式放在你麵前:一種是整天在無效的咒罵“改造”聲中過日子;另一種是明知誰也改造不了誰,則在共同點上求得生活的快樂。你選擇哪一種呢?

有人曾說,要藏起一塊石頭,最好是把它放到石頭堆裏,要藏起一個人,最好是把他放到人群中。一塊眾石之中的小石頭,一個人群之中的人要改變自己,並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宣言,也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宣傳,而隻是這個世界最平常的瞬間,但整個世界不都是在這平常的瞬間中被悄悄地改變的嗎?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沒有選擇隨波逐流,而是主動改變自己,他們先一步下了海,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種自立的支持。他們中的許多人,就是靠把成桶成桶的雪花膏裝在小塑料袋子裏,5分錢、5分錢去賣而發家的。他們曾被人們稱做是個體戶而飽受歧視,但最終這些先改變自己的人不但實現了自我的價值,而且最終也改變了社會。在當今社會,他們已經成為能夠幫助他人的一股積極的力量。在最近的幾年裏,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改革的節奏越來越快,但仍有一些人不能及時改變自己,而寄希望於社會的改變,或是被動地去適應社會的變化,最終被社會所淘汰。這個事實說明,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你先改先主動,後改後主動,人生總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贏步步贏,變是永恒的主題,隻有變才能生存,隻有變才能發展,隻有變才能更好地去適應自己,調整自己,改變自己,隻有變才能如魔方般旋轉出多姿多彩的人生。

你可以想象地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嗎?或者,自己也正在一天天成熟,老去。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熱切地愛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呢?會心的微笑最聰明

絕妙的一種微笑是兩個朋友相對“會心的微笑”,即一般所謂“相視莫逆”、“心照不宣”的淺笑。當愛默生和卡萊爾初次見麵時,他們未發一語,而隻是像“心心相印”般地發出微笑。這便是中國人所最欣賞的“會心的微笑”。

——林語堂《論東西文化的幽默》

有些時候,語言並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交流工具,如你八月十五在水邊賞月,此時若有三杯兩杯淡酒,一個兩個知交好友,幾碟精致小菜,不需多言,隻願風送香來,幽樂生於桂花樹下,彼此會心一笑,就粲然了。

會心,是一種智慧,或可稱為一種狡黠。當然,如果有著這種能力和智力,就擁有了專門屬於你和他的秘密,可以不為更多的人知曉,然後私底下行事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其實,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太通透是不好的。尤其是在工作中,八麵玲瓏者總是鋒芒太盛,幾乎沒有一個得善果。因此,情到濃時,意到切時,戛然而止,則可省去多少是非。

林語堂先生可稱得上是中國幽默界第一人。在他的《自傳》中,他說,我發明了“幽默”這個詞兒,因此之故,別人都對我以“幽默大師”相稱。而這個稱呼也就一直沿用下來。但並不足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裏,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現在“幽默”一詞已經流行,而“幽他一默”這句新的說法,就是向某人說句諷刺話或是向他開句玩笑的意思。

有一次,我參加在台北一個學校的畢業典禮,在我說話之前,有好多長長的講演。輪到我說話時,已經十一點半了。我站起來說:“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聽了一發愣,隨後哄堂大笑。報紙上登了出來,成了我說的第一流的笑話,其實是一時興之所至脫口而出的。

另外我說的笑話已經傳遍了世界的,是:“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安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個中國廚子,有個日本太太,再有個法國的情婦。”

這話我是在巴西一個集會上說的。

在《讀者文摘》上我看到的一個笑話是:“女人服裝式樣的變化,是不外乎她們的兩個願望之間:一個是口頭說明的願望——要穿衣裳;一個是口頭上不肯說明的願望——要在男人麵前或自己麵前脫衣裳。”

這種幽默是對生活的評述,也是盡顯自己智慧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神神秘秘的“會心”,豈不比鋒芒畢露的直接衝擊更大快人心嗎?

在人生的征程中,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進擊原則,有些人可能喜歡低調穩進,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凡事都有兩重性,即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對此我們也隻能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鑒於人們一談到對目標的出擊,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鋒芒畢露”二字,而它卻並不是能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壓倒性地戰勝一切的,而是在很多時候都有藥不對症的盲目性甚至危險性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對於於己無礙的東西,會心一笑,喬裝迷糊,既不傷人,又不傷己,何樂而不為?

這樣做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吧?其實不然,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蕭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嶄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說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會做出一番事業來。

一個人要是比別人聰明,不一定必須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自己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讓一種更為靈活同時也效率更高的人生成功途徑。

明白“會心”這兩個字的人,總有一天,他會因為這點好處而給自己帶來不需投資的豐厚回報。並且,這種做法在普天之下,大都可以給你亮綠燈。

造就一種新鮮

關於天使的形態,一般的觀念仍以為是和人類一樣的,隻不過多生一對翅膀:這是很有趣的事。

——林語堂《靈與肉》

其實這個世上有許多事情都是自己嚇唬自己。一個傳統相聲裏的某個凶宅,傳說有鬼住在裏邊,已經嚇死了好幾個守夜人了。偏這天又去了一個,夜半三更,雷雨交加,其中一間屋子裏露出燈光。這真是個膽大的人,於是就想前去探個究竟。推開門,隻見當中桌上放著酒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起來,酒足飯飽後鬼現了原身,說他膽氣足,陽氣盛,一來二去竟交上了朋友。這守夜人就問,你說你是個好鬼,為什麼還要嚇死那麼多人呢?鬼說,那哪是我幹的呀,是他們自己心中有鬼,所以自己把自己嚇死了,怎麼都記到我的頭上?守夜人釋然。

想象之於人類,真猶如給思維加上了翅膀,可以遨遊四海,跡遍奇圓了。可是,縱使每個人都擁有這種能力,卻少有靠其出人頭地的,因為他們調節不好那個度量,思慮過盛,容易得精神病,反之,則囿於常理不得而出,思維僵化,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隻是能把天使的形態想象成一個胖乎乎的小孩子,背上多出兩個肉翅,就很令大家愉快了。

事實上,林語堂先生是在告誡我們涉足那些陌生的領域並不可怕,而且越接近夢想就越擁有那種心跳的感覺,你能切實體驗到人世間的種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們,那些在生活裏頗有作為的成功者,他們從不試圖回避心跳的感覺。你應該用新的觀念重新審視自己,打開心靈的窗戶,進行那些自己一向認為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否則,隻會以同樣而固定的方式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生命終結。而偉人之所以偉大,往往體現在探索的品質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上。

要積極嚐試新事物,就必須摒棄一些會對自己個性構成壓抑的觀點:例如改變現狀不如苟且偷安,因為改變將帶來許多不穩定的未知因素;認為自己非常脆弱,經不起摔打,如果涉足於完全陌生的領域,會碰得頭破血流等,這顯然是些荒謬的觀點。如果改變生活中單調的常規因素,你會感覺到精神愉悅和充實;相反,厭倦生活則會削弱意誌並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一旦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就可能導致精神崩潰。然而,如果在生活中努力探索未知,堅持堅定必勝的信念,則你的心理一定會更加健康而強大。

此外,人們還常常抱有這樣一種心理:“這件事非比尋常,我不如躲遠些好。”這種心理狀態使人不能麵對挑戰,積極嚐試新的經曆,所以也必須堅決摒除。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種理由,否則做它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許多人不能嚐試創新的一種習慣心理。其實隻要你願意,便可以去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沒有必要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尋找理由,隻要你能心跳,你人生能夠快樂,什麼不可以去做呢?當你還是個孩子時,逗螞蚱玩上一小時,其理由隻不過是你喜歡逗螞蚱玩。可當你成為大人時,你卻不得不為做每一件事情找一個充分的理由。這種對理由的“熱衷”阻礙了自己的成長發展。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原因隻不過是你願意這樣做,這種思維方式將為你拓展生活的新天地,並勇敢地進入創新的領域。

法國美容品製造師伊夫·洛列是靠經營花卉發家的,他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感觸頗深地說道:“能有今天,我當然不會忘記卡耐基先生,他的課程教給了我一個司空見慣的秘訣,而這個秘訣我盡管經常與它擦肩而過,但卻從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也沒有把它當做一回事來對待。而現在我卻要說,創新的確是一種美麗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