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之於我們,是一種濃重的情結,就像村上春樹之於日本,米蘭·昆德拉之於捷克,卡夫卡之於奧地利。他們既是本國的,又是世界的。那一抹微笑或是自得,或是青澀,或是疼痛,或是幽默,都已隨著文字的變遷深深地植入人們心中,不擇水土地生根、發芽、長成。
所以我們完全有資格得意和驕傲,因為我們有一個被公認為超脫又快樂地享受世俗樂趣的林語堂。
林語堂先生的過人之處,就是他一直對人文精神的高度關切,並且由此總結出了許多動人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他的“半半哲學”秉承的是這樣的信仰:工作,並且快樂;勞動,並且幸福著。人生也有缺憾,如果能從中超脫,做個平常而又受人歡迎和尊重的人,也是人的一大成就。倡導中庸的生存,肯定剛柔並濟的處世,奉行豁達隨性的生活,活得天真、簡樸、自然、中道、幽默,這在紛亂繁雜、生活快節奏的環境下,無疑是往寂寂的水潭中投進了一粒粒圓潤美麗的鵝卵石,激蕩起迷人的漣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當人們在欲望的追求中逐漸丟失自我,變得貧乏又可怕的時候,如果找個嫻靜的午後,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帶著幾分挑剔的目光讀一讀林語堂人生哲學,恐怕會幡然悔悟,遺恨於自己曾經浪費掉的光陰,而重拾年少時的天真與幻想了。
果能如此,你的心靈就還沒有被暗黑的俗欲吞食,一切還是皆有可能的。
清朝的李密庵寫過一首《半半歌》,有雲:
“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塵,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如果我們學會這種人生哲學,就能呼喚出一個強大、成熟,又有魄力、有修為的內心世界,達到一種風不動我不動、風若動我先動的圓熟境界。這才叫做本色的人生。
工作和閑適,恰如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