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 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作為心理學係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 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引起了很大轟動。
《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後來鼓舞了很多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並沒有必然的聯係,隻要你對某一事業有興趣,或者有自己的優勢,長久地堅持下去,你就會有收獲。
美國最成功的廣告人之一 S·肯尼迪曾這樣寫道:
“近 20 年來,我做專業演講師,每年都可以獲得幾萬美元的回報。但我小時候卻結巴得厲害,我很害羞,不善於與他人相處。當我剛開始演講時,我渾身不對勁,極不舒服。我早期錄製的演講磁帶十分糟糕,如果現在能在市場上發現的話,我想把它們都買回來毀掉。我現在基本上靠寫書維持生計。我出版過 6 本書。我出版的書籍、使用手冊、課程等等遠銷世界各地,每年賺錢超過百萬元。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願意掏錢訂閱我的刊物。可是我還記得,當年我在學校裏的寫作成績卻是 C,新聞學成績是 B。我在中學時,語文老師建議我將來做個管道工人,後來也有人給過我類似的建議。
“我想,所謂的‘天賦’這種想法和問題根本不相關。才華究竟是遺傳得來的,還是後天培養而成的?這一問題的爭論也不相幹。倒不一定是無稽之談,隻是不相關而已。如果你受限在某一領域中,即使你真的沒有天賦,隻要你肯幹,還是有補救的機會。如果你很想在某個領域出人頭地,又恰巧在該領域具有‘天賦’,那就太值得可喜可賀了。不管你身處哪種情況,你決心要做的事情,十有八九都能實現。”
大多數的成功人士盡管在各自的領域裏表現卓越,看起來輕鬆自如,但他們絕對不是天生就做得到的。比如,英國“維金航空公司”的理查德·布朗森,他稱得上是最成功、最傑出、最知名的企業家之一。他盯上航空界巨人“英國航空公司”,打得人家落花流水。這 25年來,他涉足的領域無不火爆。作為資產數億的企業集團首腦,他真是令人不可思議,他連計算機都不會用,全靠紙和筆記本,又常常喜歡一頭栽進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行業中去。最有意思的是,他從 19 歲以來,借助個性鮮明的自我推銷及媒體的報道,深受眾人矚目。然而,私下裏他卻很害羞,表達也有時含糊不清。在中學時他曾輟學,絲毫沒有成就今日事業的教育背景。盡管幾十年來他也頻頻接受采訪,在電視上拋頭露麵,公開演講,但他顯然對這一切覺得很不自在。一位熟悉他的作家認為,布朗森缺乏安全感和不自在的感覺,是由於他小時候在學校時成績不好,書也沒念完。因此,如果把布朗森的成功說成是“天生的”,實在是不合情理。盡管如此,布朗森還是成為了億萬富翁。
如果你很想做某件事,卻有人告訴你缺乏這方麵的天賦,你一定不要信以為真。你不妨放開手腳去拚一把。你不親自去試一試,怎麼能知道你到底行不行呢?
你過去對自己天賦及能力的看法,你過去發揮或缺乏天賦及能力的經驗,別人對你的天賦及能力的意見等,都可能影響你的前途,你不應該任由這一切主宰你,你應該自己把握你的未來。
事實上,有些關於工作的金玉良言,都是建議你如果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朝著那個方向發展。因為你的努力會促使你達到既定目標。正如俗話所說:“立大誌,才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