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不要精明得露骨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以精明加以防範,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別人領教了你一次精明,會受到啟發,別人領教了你兩次精明,會受到教訓,別人領教了你三次精明就會提高警惕!
人們在交往中,常常喜歡與單純的人交往。與單純的人交往輕鬆、自然不用費盡心機,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作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淨、平和、淡泊。這樣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荀子所說的那種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而與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時時小心,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處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騙、被愚弄,當然也就越不自在。如果還不得不與他交往,那麼就隻能以精明手腕去對付他。這正應了鄭板橋的一句話:“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接,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詐,人也對你詭詐;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會對你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但他卻一味含渾,永不發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發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唯忘機可以消眾機,唯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塗一點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曆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塗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返糊塗更難。但也隻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改掉自欺欺人的毛病
誠信,是人立身之本。俗話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就是做人要誠實無欺。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蘇武也說:“天不容偽。”可見,誠信,是人賴以生存的靈魂。也許你能欺騙一個人,但你不能欺騙所有的人;即使你詭計多端,欺騙了所有的人,但你能欺騙自己嗎?
然而,做到誠信,並不單單是不說假話,假話太容易被識破了。如果你的第一句假話被人識破了,那麼你的第二句真話也將被人懷疑,所以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說假話的。曾國藩在日記中反複譴責和歸咎自己的不是說假話,而是比假話更隱秘,又以更冠冕堂皇的麵目出現的不誠實。
有一天,好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人相見,自然商討理學,然而曾國藩並未能真正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便開始妄自發表見解。事後曾國藩就指責自己,這就是心有不誠;不僅自欺,而且欺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由於不誠實,所以說話時語氣虛偽強辯,談文說理,往往文飾淺陋,以表示自己學理精湛,這不過是表演而已。這難道有什麼好處嗎?
曾國藩雖然意識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悔改,可事到臨頭,又身不由己了。沒過幾日,朱廉甫前輩偕同邵惠西來訪,這兩個人都是孔子所說的正直、信實、見聞廣博的人。尤其是朱廉甫前輩屈尊來訪,不就是把曾國藩視為誌同道合的人嗎?沒想到曾國藩故伎重演,說了許多大言不慚、沽名釣譽的話。
還有一次,好友陳岱雲來訪,想看曾國藩的《饋貧糧》,結果曾國藩以雕蟲小技不值一看為由深閉而固拒。一時掩飾笨拙,文飾淺陋,巧言令色,種種複雜的情形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表。事後曾國藩反省,這都是虛榮好名的心理在作怪啊!這些都是不誠實的表現。
經曆了內心的這幾次折磨與爭鬥,曾國藩開始給自己約法三章:
“大凡往日遊戲隨和的人,性格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隻能減少往來,相見必敬,才能漸改征逐的惡習;平日誇誇其談的人,不能很快變得聾啞,隻能逐漸低卑,開口必誠,才能力除狂妄的惡習。”
曾國藩就是這樣逐漸成熟起來的。
待人隊誠,容人隊恕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手中無一兵一勇,腳下無一寸土地,身無一分一文,雖然是個京官,實際上等於一個普通鄉紳。而當時在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羅澤南的湘勇和王鑫的湘勇,各有一定的勢力。其中江忠源的楚勇出境至廣西,有著名的蓑衣渡之戰。後來保衛長沙、轉戰江西均有戰功。可是,曾國藩照樣能成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協調各部的行動。後來雖與王鑫關係破裂,也是有多方麵原因的。而且江忠源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劉長佐、蕭啟江等,羅澤南戰死後,接領其部隊的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等,也都接受曾國藩的指揮調度。在逐漸發展過程中,一些非湘籍將領也陸續來到曾國藩身邊,如滿族人塔齊布、蒙古人多隆阿、河南人李盂群、廣東人褚汝航、四川人鮑超、福建人沈葆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