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高天之上有一位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居於天宮勝境,統管天、地、冥三界諸路仙神。這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方才享受得無極大道。這一日,玉皇大帝高坐靈霄寶殿之上,聽眾家仙卿奏事。有許真人上奏:“陛下,今地界仙道派係林立,門戶森嚴,正邪比肩抗衡以拔高盛,之間紛爭不休。中界經過陛下端正梳理,漸入良軌,然紘極之地生民愚昧,不遵從教化,左道乘機妖言惑眾,廣納門徒,興風作浪,致令邪教猖獗而行,惡者之出成百千倍,烏煙瘴氣,敗壞風俗,多生輕蔑上天、鄙夷道德之事,危害民間深重。臣請陛下早作論處,使下界仙界祛濁還清。”又有張真人出班奏本:“禽獸鱗介,萬物所括,也多有得邪教之傳而成氣候者,遂魔道勢長、勢張,非行猖獗,禍害人家。當從速予以剪除,早安天下。如期不然,動蕩疊疊,風雨飄搖,禍根深埋,人心惡變,道德敗壞,風氣難糾。繼而,天長日久,勢必會影響到天界。陛下當以三千年前天地大亂為戒。”玉帝沉思不語,想到了三千年前的舊事。隻因幾經治理,天地兩分,很長一段時期之內,上界、下界仙屬正氣浩蕩,勤勤懇懇各司所職,而妖魔潛蹤掩跡,惡勢不興。民間移風易俗,萬象更新,豐裕家戶,一派大好。玉帝自認為功德圓滿,洋洋自得起來。心懶意惰,少理政務,沉浸於安逸享樂之中。下屬遂逐漸效仿,致使天條戒律不能嚴束,仙人散漫不再規矩。各界潛伏下大變的隱患,無人料及。正因為如此,地間之事更是少有人嚴格問津。刀兵迭起,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時局變幻可謂迅速與突然。生民為了擺脫水火疾苦,寄心於仙道神靈,倒是給了蟄伏偃旗的左道旁門勢力東山再起的大好機會。行之蠱惑,濫收徒眾,邪教大興風行。人間變異猶如鬼獄,沉入無底深淵。魔道借助於左道之勢,日見猖獗,妖氛泛泛至極。魔道、左道聯合,妄圖顛覆乾坤,於是生變事端,攛掇起了天界西、北二方群星鬥煞反叛。風雲突變,始料未及,玉帝意識到後果的極其嚴重性,惶恐不安,急忙定取平叛計策。天界正方、叛方兩股力量抗衡、混戰,日月失光,鬥轉星移,黑暗遍及宇宙世界。因為初戰不利,為了增強對付叛軍的力量,玉帝調下界神仙無數,上天助勢增力,卻忽視了下界邪惡勢力的存在。邪教各門派以一個聖道祖師為首,糾結魔道中的黑風魔王、罡煞混沌王、無極聖王等幾股較強的勢力乘機作亂,濫殺窮戮地間處於弱勢的仙道正士,一片血雨腥風。洪荒、幹旱、瘟疫各種災難接踵連續,遍及人間,屍骨橫臥之多如秋後敗葉。下界惡勢將地間變成了他們的天下之後,又殺上天界,增援叛軍。玉帝率領各路正道神仙,拚盡了全力,浴血奮戰幾多日夜、月、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終正義戰勝邪惡,平定叛亂並掃除千萬邪士魔障,光明重新現於宇宙之間。玉帝以此禍為鑒,痛思深悔恨,通悟道理,從嚴治理各界,以免再致生大的變亂。日月星辰具規有矩,歸於正常。又篩選並任用千、萬神君於天、地兩界司職,填補亂後的空缺,恢複舊有的好秩序。隻是而今正職雖近於完全,但副職、從職尚存在許多的空缺。雖有商、周之戰時候,薑子牙封神,然而並不能滿足需要。特別是上界的繁星兆辰,下界的山川和島嶼,仙吏短員多多。今有二真人啟奏,玉帝不覺思故慮今。他轉問太白金星:“卿以為如何處置?”李長庚道:“陛下,許、張二位真人所言有理。防患於未然,削平邪教勢力迫在眉睫,您當從速決斷。”玉帝道:“朕觀下界,左道一直妄圖大肆興風作浪,最終主導世界。而正教則總在壓抑其長,形成阻礙。這是邪勢所不甘心之處。邪惡一方遂大加準備與蓄力,欲同正義一方一決雌雄。山雨欲來風滿樓,正、邪全麵大戰初露端倪,下界仙道浩劫在所難免。東海雲虛洲乃是雙方主戰之地,屆時將有各路豪傑能士聚會,大道難以修而有成者必遭殺身之禍,並殃及萬萬無辜生民受難而化作冤魂泣鬼。雖然令朕內心不忍,但這是天定劫數。朕命李長庚往東海擇一座海山,建造納仙台與正、邪篷,將正教、左道之戰所生幽魂擇以能者分別納之。待到此番仙劫結束,正義之士可以安置於神司,補填缺位。惡者歸於煉獄受過,容等摒棄雜念,悟真之後,另行安置,事之以差事。無辜死難兵將生民,則皆經陰司輪回轉世,萬不可遺漏一個孤魂野鬼。論評其生前積善積德,還是為惡為害,與之富貴抑或降他報應。朕教十三真人助十殿閻羅操置。”隻因為此,才引出:雲虛洲上起刀兵,暴風驟雨洶洶至;諸多修士曆浩劫,仙部副神各就班。
書接《神龍傳》,且說當年女媧娘娘補天之時將所剩餘的石漿遺棄於東海,從而化成雲虛洲。玉馬國居於其南端偏東。國內有一座大山,名曰洪山。這一年,興起了一家反王,姓楊名熙。他曾經做過聖水關總兵,因為吃罪被貶,從此對於朝廷生恨。於是,相中了洪山,初始利用法教為幌子,蠱惑民眾,攏聚勢力。接下來更是暗地招兵買馬,積草囤糧,苦心經營多年,實力逐步增強,而今已經擁有軍馬超過三萬。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員還是由外邦輸入。兵力聽起來不算弱,但人員良莠不齊,嚴格來講,真正具有作戰能力者並不是很多。濫竽充數,這個比喻比較恰當。但楊熙認為,人員多多益善,有比沒有強,先充起一個大架子,便於唬人。楊熙暗中同北方的雲夏國朝也有所勾結,曾得那邊許多的資助。近日,楊熙秘密差遣軍師白雲道人為特使,來在雲夏國都城——肅京,覲見靈王木舉。雙方秘密約定,洪山但高舉反旗,張揚聲勢,同玉馬國朝針鋒相對幹起仗來,雲夏國則即發大兵南伐玉馬國。兩氣夾攻,說裏應外合也可以,平滅玉馬國。之後,兩家均分其土。木舉再次秘密送給洪山方麵駿馬一千匹,錢銀十萬兩。資助到位之後,楊熙即於洪山之上扯起了反旗,書“洪山天寶金國”。楊熙稱“南天聖王”,封白雲道人為國師,季濤為兵馬元帥,黃安平為副帥。又有五虎上將——樊忠、樊奎、楊昂、杜盼、林崇,除此還有八驃驍將。反王楊熙派遣大將樊忠領八千人馬攻伐就近的聖水關。聖水關總兵名叫滕秀,以兩千多一點的正規兵力合民力奮勇抵擋,使盡了一切手段,致使樊忠屢屢受挫而不能占得一塊城磚。並且,於戰陣斬殺敵方先鋒官——八驃將軍之一的花二龍。盡管如此,關城所承受的壓迫極大,處於極度危險之中。鄰近的地方兵力不是被阻截回去,便是懾於敵方表麵的強勢而不敢妄動,圖一個自保,幫不上什麼忙。滕秀隻有寫下告急文表,陳述楊熙的反情,送至國都,請發救兵。玉馬國皇帝培衝剛剛覽罷,又有北境三關元帥盧春派兒子盧劍送來更為緊急的奏章。原來是雲夏國兵馬大元帥木雄統領數萬兵馬,出康山玉哨穀,威逼安平關、拂關、曉關,戰事吃緊,奏請速發援兵。內憂外患,培衝大為震驚。洪山不足為慮,雲夏大軍來勢凶猛,實乃大患也。自己如何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抗洶洶而來的敵寇,抵抗木雄?太子、崇義王培爽言道:“父皇莫優,前些年木雄也曾兵犯我邦,結果铩羽而歸,麾下諸多強將豪傑折腰死命。今其複侵,我邦隻要國朝與臣民,將帥同兵卒,上下齊心協力,依樣可以擋木雄回去。”培衝道:“今番同前番不同,那一次之所以能夠擊敗木雄,是為上天護佑,並得諸多仙家客士助力幫臂的結果。可是於今,國雖有漸興,但仙士不在。而敵寇抱有複仇之誌,且多左道旁門邪惡之徒佐輔之勢,更見凶暴,若要拒之,計將安出?”培爽道:“父皇所言不差。而今木雄又犯,基國由於邪教猖行,國人深受蠱惑與蒙蔽,致害過甚,許多左道妖人充入軍中,助長凶焰,非一般將士所能與之抗衡。我國短少出於道門之將,若匹敵木雄,還得相請綈綾國珠島浮雲山百木山莊長劍仙尤伯平出頭,搬十二生肖仙相助,方無憂慮。”培衝問道:“皇兒啊,他們可能再行幫臂於我國朝嗎?”培爽道:“之間曾互有恩義,並建立友情。他們皆義氣之人,必然能夠幫助於咱們。”培衝道:“那須得快請。”培爽道:“這是自然。”當即,培爽遣龍鳳大將軍穀飛為特使,前往百木山莊,麵見尤伯平,提出請求。尤伯平言道:“真是巧了。自掃蕩萬聖山,平定紅獅精之患之後,尤某也同諸友分手。相距近者會麵便宜,然遠者別已達五年,不得會麵,當然思念日增。前時,撒下請柬,定期重聚於是月。現在,絕大多數友客已然至於百木山莊,僅差著敖鴻賢弟可能因為路途遙遠,尚未抵達。我想,也不會超過三天去,他應該會來到。當年,征伐萬聖山,玉馬國朝鼎力相助於諸仙,於今玉馬國遇到困難,我們亦理當全心幫助。”正說,有門人來報:“風月山聚星潭神龍敖仙士來到。”尤伯平大喜道:“真是說誰誰至。”急忙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