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象這個基礎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心理上逃避成功,害怕成功,麵對機會或挑戰,他就可能畏畏縮縮,這樣,即使不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平庸之輩。因為,在其自我意象裏已經有了失敗的自我意象。其實,隻要改變一個人的自我意象,他們都會發生奇跡性的變化。
自我意象是可以改變的。一個人難以改變某種習慣、個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很多人對心理谘詢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要想從事創富活動,並全麵地完善自己的意識,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的現實的自我意象伴隨著自己;就必須能接受自己,並有健全的自尊心。創富者必須信任自己,必須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必須隨心所欲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或遮掩起來。創富者必須有與現實相適應的自我,以便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創富者還必須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並且誠實地對待這些長處和弱點。
當這個自我意象完整而穩固的時候,創富者會有“良好”的感覺,並且會感到自信,會自由地作為“我自己”而存在,自發地表現自己並會適當地發揮作用。如果它成為逃避、否定的對象,個體就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它有所表現,創造性的表現也就因此受到阻礙,內心會產生強烈的壓抑機製且無法與人相處。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我們心目中的崇高目標,在本質上都可以從豐富的生活或積極的創富過程中體驗到。當我們體驗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飽滿的感情時,我們就是在享受豐富的生活。當我們落魄到壓製自己的能力,浪費自己的天賦本能,使自己蒙受憂慮、恐懼、自我譴責和自我厭惡的程度時,自己就是在扼殺我們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道路。
所以,我們應改變這一點,努力發展新的自我意象。當然,發展新的自我意象,改變鬱鬱寡歡的失敗型個性不能依靠純粹或勉強的意誌力。必須要有充足理由、足夠證據確認舊的自我意象是錯誤的,因而要發展相應的新的自我意象,不能僅僅憑空想象出一個新的自我意象,除非你覺得它是有事實為依據的。經驗表明:一個人改變自我意象時,總覺得由於某種原因“看到”或者認識到了自己的本來麵貌。
正如愛默生所說過的:“人無所謂偉大或者渺小。”
科學已經證實了哲學家、神秘主義者和其他直覺主義者的一貫主張:任何一個人都會由自己主宰“指引著走向成功”,任何一個人都有大於自身的力量,這就是“你自己”。
自古以來,許多成功者都曾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心理圖像”和“排練實踐”來完善自我,獲得成功。拿破侖在帶兵橫掃歐洲之前,曾經在內心想象中“演習”了多年的軍事。韋伯和摩爾根也告訴我們:“拿破侖在上學的時候所做的閱讀筆記,在付印時竟達滿滿400頁之多。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司令,畫出科西嘉島的地圖,經過精確的數學計算後,標出他可能布防的各種情況。”
世界旅館業巨頭康拉德·希爾頓在擁有一家旅館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經營旅館。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常常“扮演”旅館經理的角色。成功後的希爾頓,便將他的連鎖店發展到世界各地。
難怪人們過去總是把“心理意象”與“魔術”聯係起來,“心理意象”在創富學中,確實具有難以抗拒的魔力。
“在你心靈的眼睛前麵長期而穩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會越來越與它相近。”佛斯迪克博士說,“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失敗者,這就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由此可見,想象對於我們事業的成功具有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你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進行任何活動,那麼,你實際上就能獲得成功。一旦你敢於探索那些陌生的領域,便有可能體驗到人世間的種種樂趣。想想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那些在生活中頗有作為的成功者,他們並不僅僅是某方麵的專家,也是不試圖回避困難的人。富蘭克林、貝多芬、達·芬奇、愛因斯坦、伽利略、羅素、蕭伯納、丘吉爾以及許多其他偉人,他們大多是敢於探索未知的先驅者,在許多方麵與普通的人一樣平常,唯一區別隻不過是他們敢於走他人不敢走的路罷了。另一位文藝複興式人物施魏策爾曾經說過:“人類的一切都不會使我感到陌生。”人們可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打開心靈的窗口,進行那些自己一向認為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否則,就隻會以同樣的方式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直到生命終結。而偉人之所以偉大,往往體現在其探索的品質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