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眾口難調,一味聽信於人者,便會喪失自己,便會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誠惶誠恐。這種人一輩子也成不了大事。他們整天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太在乎上司的態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則,各有各的脾氣性格。有的人活躍,有的人沉穩,有的人熱愛交際,有的人喜歡獨處。不論什麼樣的人生,隻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礙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
境界談
隻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風格,就讓別人去說好了。正像旦丁說的那樣:“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以人為鏡,照出自己的得失
行為是一麵鏡子,每一個人都在裏麵顯示出自己的形象。
小小的、薄薄的鏡子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經常用得著,它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發現臉上的灰塵,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但生活中還有另一類鏡子,我們的眼睛或許看不見它,很多時候甚至感覺不到它,但它確實每時每刻都存在,並如影隨形相伴在我們的左右。那就是人。古語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作為自己和別人的鏡子,既可鑒己又可照人,這也許就是古人熱衷於”以人為鏡“的最好理由了。
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看到了自己處理朝政時的得失,使自己頒布的政令更合乎民意,因而他能贏得天下太平,博得盛世美名。司馬遷因受宮刑,絕望至極,但他以古代的哲人為鏡,看到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文王被拘,始有《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才寫《國語》……曆史上諸多不幸的偉人都能成就一番事業。司馬遷以他們為鏡,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希望與力量,從此,他發憤著書立說,以頑強的意誌,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把偉人,成功者當作鏡子,可以讓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鼓勵我們前行,也可以讓我們接受他們失敗的教訓,工作上少走彎路。以人為鏡,不可一味模仿,一味邯鄲學步,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用。以人為鏡,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人為鏡好處多,但要選對鏡子,選對自身有益之鏡,如若拿錯了鏡子,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要麼自卑,要麼自大。
德國著名的作家歌德有個比喻很形象:“行為是一麵鏡子,每一個人都在裏麵顯示出自己的形象。”確實,我們每個人也是自己的鏡子,別人通過我們的一言一行觀察、揣摩、了解並最終把我們定性和歸類,於是我們成了別人眼裏的好人、壞人、可信的人、不可信的人……別人如果覺得你真心誠意待他,他就會真心誠意地對待你;你待別人高尚,別人也會高尚地待你。這就是所謂的“鏡子效應”,人們對此有更為樸素和直接的認知:生活本身是一麵鏡子,你對它微笑,它也會對你微笑;反之,亦然。
境界談
其實,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作為我們的鏡子,可以借鑒。偉人可以為鏡,凡人也有值得學習之處,正麵人物值得借鑒,反麵人物也可讓我們自省。總之,以人為鏡,可以讓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少受挫折,此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不追求和向往美好,但老天好像就是要與人作對,總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布滿坎坷,總是不讓人一帆風順,各種各樣的挫折總是在人不經意間橫亙道上。意誌薄弱者遇到困難時,便心灰意冷,顧影自憐,整天精神萎靡,怨天尤人。而意誌堅強者,則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往往是越挫越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美國有一種家喻戶曉的美食叫“瓊斯乳豬香腸”,在它的背後有一段感人淚下的與命運作鬥爭的故事。該食品的發明人瓊斯原來在威斯康星州農場工作,當時家人生活比較困難,但他身體強壯,工作認真勤勉,也從來沒有妄想發財。可天有不測風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瓊斯癱瘓了,躺在床上動彈不得。親友都認為這下他這一輩子可交代了,然而事實卻出人意料。
瓊斯身殘誌堅,始終沒有放棄與命運作鬥爭。他身體雖然癱瘓,意誌卻絲毫不受影響,依然可以思考和計劃。他決定讓自己活得充滿希望、樂觀、開朗些,他決定做一個有用的人,他不想成為家人的負擔。他思考多日,最終把構想告訴家人:“我的雙手雖然不能工作了,我要開始用大腦工作,由你們代替我的雙手,我們的農場全部改種玉米,用收獲的玉米來養豬,然後趁著乳豬肉質鮮嫩時灌成香腸出售,一定會很暢銷!”
老天不負有心人,事情果然不出瓊斯所料,等家人按他的計劃做好一切後,“瓊斯乳豬香腸”一炮走紅,成為人人知曉、大受歡迎的美食。
天無絕人之路,生活丟給我們一個難題,同時也會給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瓊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堅信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堅信冬天之後有春天。他在困難麵前沒有低頭,沒有被挫折嚇倒,而是另辟蹊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