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歲時文化到歲時文學
作為有著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歲時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生活禮儀、天文氣象、宗教信仰、文化娛樂等方麵,凝結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思想精華,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歲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節日。節日按照曆法、節候順序,在較為固定的時間舉行相關的儀式,這便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歲時文化。節日文化最能集中體現民族文化的風采和底蘊,像語言一樣,它是族群傳承文化、交流感情、彰顯精神、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節日是人類日常生活的精華。它把生活周期區分出各個階段,集中體現了各階段的含義,並在節日活動中保留著民族文化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麵。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的文化風俗和傳統具有族群認同、社會交際、文化教育、道德教化、文體娛樂、經濟貿易以及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
下麵我們談歲時文學。不難理解,歲時文學是歲時文化最重要的存儲硬盤,他甚至不懼怕任何民族記憶的格式化,我們在上文的講述中也可以體會到文學記錄歲時的重要性。
首先說節日儀式。唐代宮廷開始,每逢重要節日,皇帝都會宴飲、賦詩以示慶祝和紀念。這種風習也沿襲至清。比如,清代宮廷在元旦之時,會舉辦重華宮茶宴聯句。“聯句”是集體創作詩歌的一種方法。相傳漢武帝在柏梁台與群臣聯句,每人一句,每句同韻,一句一意,是群臣聯句作詩的始作俑者,世稱“柏梁體”。據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大宴百客於乾清宮,93人仿柏梁體聯句。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二,99人於乾清宮聯句。這種通過聯句來慶祝春節的儀式流傳很久,雅致趣味,也形成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特色。
其次,還有專門記載歲時風俗、故事的文字作品,這是我國歲時文化的寶貴字典。早在東漢,應邵在《風俗通》中就有對端午五色彩繩的描寫:“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我國最早的一部以記錄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的地區)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詳細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節令和時俗。涉及民俗和門神、木版年畫、木雕、繪畫、土牛、彩塑、剪紙、鏤金箔、首飾、彩蛋畫、印染、刺繡等民間工藝美術以及樂舞等,這些民俗、民間工藝美術傳自遠古,延續後世。這部書也開了我國歲時文學的先河。
再有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也多提及風俗、風物。到了明清,歲時文學更是蔚然大觀。如《江鄉節物詞》《清嘉錄》《唐宋遺紀》《歲時廣記》《歲時雜記》《燕京歲時記》等,都各有特色。
這裏,我們還是要強調一下歲時文學中的詩詞。中國是個詩歌的國度,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作品描寫到歲時文化。李白、杜甫、高適、韓愈、歐陽修、蘇軾等文學大家都有詩、詞、文寫到歲時的風俗和情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橫絕”,據說“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就是描寫的中秋之月,詩中著力描繪了一幅春江潮漲、江海相連、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瀾壯闊的畫卷。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與海潮鮮活的生命,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寫道:“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抱膝枯坐與影為伴的描寫,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於言表,這便是中國人最普遍的鄉愁。元代盍西村《小桃紅·江岸水燈》是描寫元宵的名作:“萬家燈火鬧春橋,十裏光相照。舞鳳翔鸞勢絕妙,可憐宵,波間湧出蓬萊島。香煙亂飄,笙歌喧鬧,飛上玉樓腰。”這支小令以點麵結合的方法,用“鬧”“照”“翔”“飄”等一係列躍動感強烈的詞語,描寫出元代臨川地區元宵水上燈船的奇幻妙境,成為我們追慕文化遺產的一個參照。
(二)歲時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在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推動著中華文化曆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在歲時文化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更彰顯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