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曆史,在通海以前,與西北之關係最多,同時開發西北亦用力最宏,不過以往之方式,全持漢民族祖傳本領,以農業為征服遊牧業之工具,未能盡量開發西北之蘊藏,故數千年以來,此一片幹淨土猶為未破之天荒,正留至今日,以為工業開發之寶庫,誠盛事也。然陝、甘、寧、青、新五省,除關中為漢唐帝都,曾孕育豐富之文物外,洮湟流域,昔時目為邊荒,西去人煙寥落,戈壁千裏,是否有充足之工業資源?此一根本問題未解決,一切均無從談起。農林牧畜之產物,本為工業資源之一種,西北各省如能再於水利栽培繁息上加以建設改良,則衣食(米、麥、棉、毛)之源,必能自給自足,因之與此類物產相關之工業亦可順利進行,然究於未來開發西北工業之大大任務,未克完成,未來開發西北工業之大任務,必須於國防工業上得有相當之解決,故重工業之資源尚焉!
重工業之資源,當以鐵、銅、鉛、鋅、錫、銻、錳、鎢、鋁、鉬、鎳……與非金屬之石油、煤、硫磺、鹽、硝石、石棉、石墨、石灰石、雲母、石膏等礦為重要之產物。就聞見所及者言之,陝甘鐵產均不豐,隻足供小規模之開采;甘省略產銅,量亦不多,錳在甘省有發現,其餘鉛、錫、鋅、鋁等礦,知其有而不知其詳。兩省煤之產量有限,將來鐵路用煤,似尚有問題,且甘煤不適煉焦,亦為缺點。甘肅雖產鹽,質量兩不佳,惟火硝與芒硝傳聞蘊藏頗富。曾任敦煌發現大硫磺礦,祁連山麓有發現大銅礦之可能。又陝西眉、戶二縣產石墨頗豐,而甘肅盛產石油,出人意想之外,為國家一大慶事,非僅西北之福音也。寧、青兩省建製較晚,參考之資料寥寥,賀蘭山產煤鐵,其質量如何;俱無佐證,青海產煤之地,即門源一縣,傳言有八處之多,然西寧用煤,尚有運自甘省之窯街者,是否名不副實?鐵之產地,則未有所聞,但聞境內產鉛,其餘礦物,見聞均稀。總之,青海尚是一個謎!惟兩省均產鹽,量大質佳;硫磺亦為青海特產之一,將來酸堿工業或於青海有發展之可能,其他聞寧夏產鹵砂,青海產硼砂,其量不能期其太多,西寧附近產雲母,其塊片相當大,同時附近產絕白之砂石,亦惟難得之品。甘、青一帶所用之冰堿,運自寧夏,實則產自綏遠,頗可寶貴。寧夏銀川兩岸產土堿,多得可厭,然北方張家口外,多類此項現象,居民淋土煎熬,俗稱口堿,似無工業價值也。
新疆最足令人興奮,金屬礦中,除錫、銻、鎳、鈷尚少知悉外,鐵、銅、鉛、錳、鎂、鎢、鉬、鋁等礦均有多處之發現,而量亦頗豐。同時煤之產地亦多,迪化附近,幾為整個大煤田,煤礦自燃,四處火煙,已經燒毀數十年而不滅,殊太可惜,而硫磺、硝石、石墨、堿、砂、雲母、石膏等亦應有盡有。鹽、堿遍地可取,且有晶浮之岩鹽,更為難得。且石油之庫,散在南北兩疆,其質之美,勝於甘產,更為國家之慶事。不過資藏固然富有,究豐富至如何程度,尚未盡知,筆者新自西北歸來,深慚此行走馬觀花,完全皮相。日用品小型工業可辦者為數甚多,若欲大規模經營,尤其是金屬工業,實太大冒昧,痛感對西北重工業資源認識之第一步工作應有急起研究之必要!
近代工業,崇尚一種有計劃之組織,無論規模如何龐大,均期克日完成,並不致中途因原料燃料之缺乏,而影響生產。中國將來建設,必須迎頭趕上,方能列於世界強大之林,試問眼前誰人可以說將來建設重工業——大鋼鐵廠、大煉銅廠及其五金礦工廠——究以何地為相宜?每日生產大量成品,對於燃料及原料之供給,確有把握?內地尚且如此,西北更談不到!西北在中國所處之地位,與整個民族之生存攸關,吾華列祖列宗經營西域,不遺餘力,其遠大之謀,至抗戰今日而愈見宏效,讀者試閉目一想,假使抗戰時代,西北之局勢不安定,其影響之大果如何?曆代統一中國者,必先控製西北,敵人侵華五年,尚阻於黃河天塹,迄未能扣西北之門戶,勝負之數,即此可知。保西北即所以保中國,曆史如此,地理位置亦因時代有變遷也。惟保之之道,則非有國防工業不可。讀者試再展開地圖,今日西北果於何處為最安全,國家將來能於該處奠定大工業,而可致國家於萬年磐石之安!
筆者以為開發西北,即為整個民族生存上必需之要求,即宜乘此千載難逢之機,由政府令某一機關,組織一中央強有力之地質調查團體,集中全國所有之地質學人員,配以若幹之采冶專家,從事探測,絕不可像以往中央與省各自為謀,分散人力,且致彼此做同樣重複之工作。先宜在甘肅河西一帶及青、新兩省,為徹底之勘察,陝、甘、寧則留為次一步之工作,因陝甘開化比較早,準以“天地有才皆自願”之私見,眼前未能發現者,未必一時即能搜索出來。而寧夏亦止賀蘭山內堪探尋耳。獨青海一省為一處女地,即為神州奧區,且為中國核邑,由此往東西南北,離國境均百數千裏之遙,不容易受外力之影響,而境內萬山重疊(亦有廣大平原),地質之時代較古,應有各種金屬礦物生產之可能,而黃河、湟水、大通河流貫其間,水量豐而流急,又可為動力之源泉。煤、鉛、硫磺、鹽等已為重要之產品,果能於該省發現大量之鐵。銅及其他五金礦產,不幾為建設重工業之理想地耶?曆觀中國通史,國家當強盛之日,即經營西北最順利之時,現五族一家,政令統一,政府應能以政治力量,推動此一工作,使調查人員得以順利進行,且因係民族生存之所關,更應有排除萬難之決策。萬古祁連,人跡罕到,近聞甘肅礦業公司所組織之地質調查團,在祁連山麓發現銅礦,而詳細產地必入山內始明,因赫薩人盤踞其中,未敢深入,本年春夏之交,擬請省政府派隊保護前往。俄人開發東方之重工業地,也曾采用派兵保護調查員之辦法,青海內部之勘測,政府或亦應有采此辦法與決心之必要。筆者以為必先明了青海工業資源之情形,然後始能決定新疆之局麵,新疆礦藏本豐,且已知其所在之產地,現所需要者為詳細明白其質量,得其相當之數字,始能決定將來工作之規模。同時因地域之關係,果於何地為宜,不致受外力之影響,亦大有考慮之必要!如其青海有相當之希望,則根據“原料跟著動力走”之原則,將來西北鐵路網完成,亦未始不可挹彼注此。總之,初步調查工作,戰時固憂為之,如留待戰後再做,起碼必需延遲兩年建設工程。吾人以後再不能蹈以往之覆轍,先將工廠建好,再去找原料與燃料,亦不能如現時僅有少數之原料與燃料,即競相建廠,弄得大家成一種吃不飽餓不死之現象!